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遗产。作为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始终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机构成,是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门类众多、博大精深,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彰显独特性、丰富性和原生性。近年来,泸州非遗保护和利用坚持返本开新和守正创新相结合,整合社会力量、民间力量,秉承保护活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完善了组织架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交流传播活动,积极发挥专家智库作用、有效推进了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和非遗项目园区筹建工作,在非遗助力扶贫攻坚中的传统技艺传承利用亮点纷呈,不断为文化建设添加新增量,取得务实有效的成绩,使人民群众受益、使社会发展受益,造福了百姓、造福了一方,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泸州经验。
1.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深化开展非遗工作
促进“社团协会换新、节庆展演活动、实地交流学习、保护应用开发”贯穿于一体,让政府在非遗保护中发挥兜底作用,让企业在非遗利用中发挥骨干作用,让协会在非遗传承中发挥连联作用,推进泸州市“保护、传承、利用”脉搏联动,构建非遗生态社会圈。
在非遗保护方面,以强化指导服务推进非遗保护创新,重点加强资源挖掘和开展对抢救性记录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保护工作,譬如对泸州老窖封藏大典、纳溪李氏中医、毕阿婆风味豆豉、泸州御酒、豆豉酱油、伍天福豆瓣等传统制作技艺项目开展申报指导,对纳溪山歌、永宁河船工号子、合江石雕、福宝山歌等非遗项目开展抢救保护。
在非遗传承方面,重视发挥整合社会力量的社团机构功能,提供传承合作平台,重点工作有:组织召开泸州市非遗协会常务理事会议,顺利完成非遗协会会长、法人、财务等相关变更手续,对协会内部机构优化调整,建立秘书处、办公室、专家委员会、联络管理部、项目交流部、活动策划部等内设机构,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协作保障。
在非遗利用方面,引导企业做非遗利用主体,赋能创新升级发展,譬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实施“郎酒庄园”文化打造,量身订制彰显“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崇尚科学”的“重阳下沙”祭典和“端午制粬”庆典两大民宿品牌活动,并助推“沈酒集团”、“唐朝老窖”等加入传统酒文化挖掘中来,催化非遗保护单位无形资产升值。目前,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策划打造“川南非遗文化产业园区”。
2.跨区域人际流通推进非遗学习指导交流
积极引来外地专家人才为泸州市非遗发展提供智力赋能,引导带领非遗传承人赴先进地区开展经验学习活动,组织本地非遗专家到区(县)、乡(镇)基层开展培训辅导,以人际流通为路径、构建了“专家智力引进来、先进经验学回来、培训指导送出去”发展格局。
在非遗专家智力引进来方面,借脑借力,积极邀请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邀请省非遗保护中心、省非遗协会的人才团队到泸州市开展非遗讲座指导,重点对泸州市非遗专家库成员进行智力输出,提升专业化能力水平,并帮助搭建泸州市非遗专家库,为非遗工作依法依规开展、科学开展与创新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障。
在非遗先进经验学回来方面,组织泸州市非遗文化产业相关园区筹备组及非遗传承人等到成都市参观学习,前往崇州“道明竹编-竹艺村”、“乡村十八坊”、琴台路非遗体验基地、郫都区战旗村民俗村落、“水隐桑里-绣里”等地开展研学,通过观摩学习和交流互鉴,开阔了眼光、打开了思维、提升了境界,为提升泸州市非遗工作效能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和启发了工作思路。
在非遗培训指导送出去方面,积极组织泸州市非遗协会专家委员会力量,到纳溪区、江阳区、叙永县和相关乡镇社区开展传统文化和非遗业务知识培训工作,通过辅导,有力提升了基层非遗工作者的业务能力、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素养,强化了广大居民的非遗保护意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认可。
3.在生产生活场景中再现非遗当代价值
泸州市通过非遗保护和利用,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以非遗体验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力全面可持续小康巩固脱贫成果,勾勒了在“壮大实体经济、深化文旅融合、巩固脱贫成果”中再现非遗当代价值的图谱。
在非遗壮大实体经济方面,泸州市合江县五比一酱油厂,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比一”酱油酿造技艺保护单位,坚守三年手工晒露循环工艺的传承,建设酱油酿造文化苑,保护上百年的酱油晒露酿造传统技艺,已流转土地近200亩和征用土地80余亩,投入资金8千余万元,力将打造四川酱油文化聚集地,努力让古老记忆在文化品鉴中发扬光大。
在非遗深化文旅融合方面,泸州市制定并发布了三条非遗体验之旅,有民族民间文化体验之旅、传承非遗文化体验之旅、酒城文旅特色体验之旅;其中,四川省非遗优秀传承发展基地单位“沈酒集团”发挥独特优势,打造具有非遗特色的酒文化庄园和文化园区,并成功晋级AAAA级旅游景区,成功实现了酒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非遗保护企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提供了范例借鉴。
在非遗巩固脱贫成果方面,泸州市结合企业+农户等方式,众多非遗项目引导周边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譬如“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保护单位在乡镇定点种植黄豆,并以高出市场价的15%的价格回收黄豆,为每个建档立卡100余贫困户增收近1500元;又如“宋袁糖果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建立300亩甘蔗产业示范园和50亩核桃种植基地,为贫困户100余人增收2000元;此外,合江中草药热灸技艺传承人一行在国际非遗节分会场和合江传习基地内,为游客和患者免费施灸400多人次,直接免去施治费5万余元;叙永扎染、蜡染、苗绣、两河吊洞砂锅、两河桃片等项目为55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进入新时代,“非遗”已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内容,已成为今后时期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驱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非遗保护利用的泸州经验共享寄语:“见人见物见生活生产”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形态方式,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非遗新贡献。
作者: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王世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