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本馆概况  |  新闻快递  |  群文活动  |  非遗保护  |  高坪文学  |  艺术名人  |  免费开放  |  美术馆
 
 
非遗保护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研究
双击自动滚屏      添加时间:2024/4/29      浏览次数:1211      信息录入:admin      【字体:

[摘要]鲜活的经验和智慧的精华往往潜藏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对传承人的保护。笔者从保护传承人的视角,从完善传承人培养、认定、保护机制等五个领域来全面思考保护传承人。分析保持中华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性、多元文化冲击下传承人迎接新挑战的方法以及政府、研究学者和老百姓在保护传承人中的作用等问题,逐一针对当下保护传承人的棘手问题,提出了既要防止碎片与教条,又要避开传统去谈创新发展来保护传承人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策略

[作者简介]莫幼政(1973—),男,壮族,广西马山人,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南方民族语言与文化;何厚棚(1994—),女,广西北海人,南宁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个世界性的课题,要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别具匠心的视角来展开。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灿烂的中华历史文明,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寓意有了更新一层的认识。文化亦为人化,文化主题的部分自然是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完善的传承下去,保护传承人是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也是大势所趋。文化传承人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珍贵财富也是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口传心授与躬行实践形态来传承和延续的活态文化,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正遭遇严峻考验,例如传承人逐渐老去,生活环境的变迁也加速了文化遗存丰富的村落或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色文化消亡等,这些都使当前保护传承人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当前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传承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众保护文化传承人的责任感,把保护文化传承人的工作实施到位,为中国的文化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下的冲击,浮躁之气盛行

上下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民众们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和且封闭的社会环境场所来“安家落户”,正是因为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完整性地、自然地、毫无保留地延续下来。近代中国境内被外界文化潮浪不断涌入和在商业网络市场肆意覆盖下,时代的新科技和新潮流让民众打开传统大门,接受了新的事与物,例如流行歌曲、时髦服装、体育活动、国外舞蹈等。在慢慢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却忽视了对自己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因为受西方文化影响,现代青年人更热衷于表达自我,行为大胆且不计后果,把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规矩抛之脑后。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社会强烈碰撞的时代下,传承人和传承的圈子越来越小,比如以前要绣出一幅高质量绣品,需要花上绣娘小半辈子或是几年的时间,但现在机械科技不断发展,短时间就能生产出一幅幅没有了“灵魂”的产品,所以网络上流传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实际上大都是“机绣”的话语。如若任这股现代浮华之风席卷各少数民族地区,那么诸多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精华将付诸东流。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更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若每一个民族文化都一样,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单调不平衡状态且无法朝文明方向前进一步,那文明和科学最终不了了之,也辜负了古为今用的前人智慧和后辈的期望。因此,应着手保护传统文化,让其发挥它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让各类民族文化达到一种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状态,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依然屹立不倒并绽放光芒。

(二)传承人对自身价值认知不明确

时代在发展,年轻的民众已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生计,在新的商业潮流席卷下,现代化快节奏与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对比生活循规蹈矩且平淡的传统生活方式,年轻人似乎更偏向前者多一些。真正拥有能传承传统文化能力的人才寥寥无几,有些已经离世,有的年事已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技艺传承人都90多岁了,至今都没收到徒弟。2018年5月16日国家通过新华社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各年龄段传承人的频次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宣传工作虽说在循序渐进地进行,但事实上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是非常匮乏的,这样的劣势现状会影响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进度。政府对于传承人的关注与尊敬也有些未落实到位,要理解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宗教祭祀、仪式、民俗传统不单单是靠几个踽踽独行的人支撑下来就行得通的,这些优秀的文化必须要一批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心的人代代传承。同时传承人在对自我价值认知上也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给予所谓的官方认可或是指定,让有些传承人稀里糊涂地当上了传承人,之后的程序就按部就班地开始打造品牌效应,登上宣扬民族文化新舞台。因为政府在申请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过程中,只挑选出色的领头者并仅扶持补贴这几个人,这样的举措虽说是鼓励了少数传承人,但却寒了大部分传承人的心。在个人认知这一方面,因为大多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还要维持家庭生活,很少有闲暇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他们对于外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非遗保护了解甚少,所以传承的火苗压根没有蔓延开来。这些优秀文化是民族合力传承下来的,不能仅凭几个形影单只的人在维持,因为一旦这些人离开人世,这条文化链也就断开了,那么这些文化将统统被遗忘!所以在这一场保护战中,主体务必是拥有传统技艺的民族众人,而不是政府和专家单独认定那几位,政府是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而不是运用“筛选”传承人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维护自身的工作特权。

(三)忽视传承人的培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勤勤恳恳地传承下来的,要想良好地对接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促成的,所以全民参与才能保证文化的精华得以完好保存。全球经济化日益发展,电影、网剧、网络新鲜事无时无刻不占据人们的生活领域,青年人渴望摆脱现有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境遇,也热衷于国外的新奇文化。而父辈这一代,依旧中规中矩地参加各类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节日活动、婚丧嫁娶等,他们依旧眷恋着中华传统文化。此时,两辈人的文化自信不一致,思想代沟也出现了,传统和现代相互撞击,传承人培养也出现了问题。

不仅是家庭方面存在问题,在学校教育这一领域也层见错出。很多高校为了谋求更高的名誉,提高升学率和知名度,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大都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等新兴类学科,唯独忽视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导致了文化断层,加深了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程度。虽说后期意识到了要注重培育传承人,但招生这一领域也存在很多遗憾,主要体现在生源缺乏,大多有传统文化底子的青年早已辍学或是离开家乡转行其他行业。高校设置的传统学科课程不完善,研究的成果不显著,社会很少开展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来鼓励家长和青年人要重视传统文化等系列原因,造成目前传统文化传承面临险境。

(四)传承人认定机制不健全

费孝通说:“文化是脆弱的,如果脱离了它生存的文化圈将会走向灭亡;文化又是坚强的,走出去还能走回来,但是这种走回来是需要一个民族的集体反思和觉悟。”[1]首先,因为看到国外研究成果突出,所以国内便有紧迫感,想稳稳地抓住这一时代的潮流趋势,就粗略地把只要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统统认定下来,之后再慢慢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研究,这导致了一些民间艺人无缘无故地就当上了传承人。也是由于上级工作任务下达很快,当地负责人为了迎合上级下达的目标需要,在认定时抓大放小,被邀请来参加申请的民众大多数质资普普通通,绝大部分有过硬本领的传承人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

其次,环境孕育了人才也是不可小觑的部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人物性格,例如北方地广物博,造就了北方人的豪迈和大气,南方总是依山傍水,孕育了许多心思细腻的文人墨客。所以现在的认定困境现状是,在保护过程中割断了生源群体,传承不能脱离环境来独立生存,而研究者们却偏偏单独拿出做研究,破坏和忽略了大局环境意识。

最后,因为国家把传统文化分很多种类,有些是世界级,有些则是国家级和省级,民众在内心都有一把秤,就把这些分类分成了三六九等,很多时候商家为了商机愿出投资,民间艺人为了拔得头筹不惜与同行分道扬镳。加上官方给的保护措施使民族文化传承仅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没有得到具体落实,传承的社会风气不正,降低了艺术家保护的热情和戳伤了传承人的积极性。

(五)传承人保护机制不完善

经济时代以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国家许多政策都倾向如何发展经济,却疏漏了文化软实力需要发展和创新,这导致民众对自身拥有的才华和手艺技能处于一种找不到归宿感状态。民间艺人们因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艺术资源被国外或者是无信用商家利用,商家诱导民间艺人把技艺带入公共领域做没有任何价值的展示,也逐渐让后辈青年人认为这是平淡无奇、触手可及的普通事物,无限分享资源也无妨。老一辈热爱并敬畏传统文化,却疏于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下一代,让新一辈不屑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让两代人思想交流上没有形成共鸣。由于时间一直拖延,浪费了传承人的对接最佳时机,“人亡歌息”是目前国内说唱艺人面临的瓶颈。又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我国六位剪纸艺术大师,目前已有四位相继辞世,健在的两位均已80岁高龄,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2]。

二、完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措施,夯实中华传统文化根基

中国奇迹不仅体现在建筑效率高,实施计划速度快,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体现在高尚的精神修为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观。活态传承讲究的是“活”字,传承人在文化活动和文化形态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离开了“人”的概念,整项计划的核心会支离破碎。今日对待传统文化传承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今后它便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它作为软实力发展的前进动力,用名垂千古的精粹来滋润当代国人的精神世界,以充满斗志盎然的朝气和励精图治的底气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一)在多元文化时代中,保持自身民族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培育好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弘扬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后辈在浮躁之气盛行的今天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重视且明确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样更有利让民众树立文化自信以及提升民族自豪感。关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自信本身的传承能力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许多核心技术我国还没拥有,所以选择模仿西方的办学教育等机制,那时许多国人认为西方或苏联模式是最佳的,瞧不上自身拥有平凡且实用的技艺。新时代在发展,我们要隔离这种“西方最佳论”的辐射,要相信国家的实力,尊重传承人在新环境下的转化和创新能力。民众总是惶恐老祖宗流传的“宝贝”在我们这一辈手上弄丢了,实则,让传承人自身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并为之感到自豪才是首要任务。

2.让传承活起来

在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应一只手抓住传承另一只手抓住创新,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保持好传统文化的本真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让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比如,笔者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调研时发现,那里有着传统染布手艺,每一块布的花纹和配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染成之后,面积稍大的染布可以做成连衣裙、长裤和外套,面积稍小的可以做成围巾、小背包、钱包、笔记本书套等,物尽其用,颇受现代游客喜爱,传统手艺通过创新形式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3.用发展的眼光看传承

要做到长期传承,有时原汁原味保存最初本真模样反而限制了文化自身的发展趋势,传承技艺的每一部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也是被不断创造的。各个时期的传承人都是在时间的打磨之下,经历朝代变更再与身边的生存环境相互磨合“交流”之后,才创造出中华艺术瑰宝。对文化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它,一边保护又一边助力于它。凝固的眼光既不能让传统文化在全球经济时代延续发展下去,更不能让文化自信固守在群众心里。

(二)创设传承人与新时代亲密接轨的机会

1.开设传统文化传承人研修班

在传承过程中,否定了传承人是传承总核心,就相当于否定了我国无法完整把握多样性的传统文化,因此培养好传承人是最佳的科学有效途径。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各类资源都可以在短期时间内召集完成,比如财力、物力、人力,唯独传承人这个“智力”是最需要时间和专业性来推敲打磨的。传承人是时候需要“见世面”了,因为诸多传承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还不够高,在法律上的知识尤为欠缺,如果对于基本的法律保护知识都不理解,那如何谈得上自我保护呢?研修和培训不仅能让传承人接触新社会和新观点,并学到相关的法律或是文化知识,为自己以后创作增添灵感,也对自身文化财产安全增加了一层保障。研修的相关知识会让传承人理解到,要想传承技艺长久存活,就要让传统的技艺活起来。我们不仅要让传统文化成为昨日的美好,也成为今日的宝贵文化。

2.让传统文化与市场“合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鼓励传承人与学校或者是与相关企业专业团队合作研发,打造符合市场文化的产品。在研发过程中要结合前卫时尚与传统文化两者的特点,设计出原创性和层次丰富性较高的产品,用现代青年人的观念去播撒民间特色文化的种子,以这种新型文化形式来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精神。例如,艺术节上可以创新,在配乐或是服装上进行高质量改良,打造出既能保存传统文化精髓却又不失现代人审美的一场文化视觉盛宴。可以突破常规打造新产品,使研发出来的产品具有古色古香和实用性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让传承人与外界亲密接轨,发挥自身的创作灵感体现当代价值,而且能够让自己的收入足够维持生计;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举措结合了原真性和市场性,达到双赢。

3.运用网络新媒体

利用现在网络新媒体渠道,不断创造条件,让传统民间艺人能够有效率地从事传承活动。使传承队伍在接触外界新事物中不断壮大,激发灵感,再结合自身本拥有的传统技艺,打造传统文化新局面,使队伍齐心协力处理并开拓好民间各项事务。据悉,云南省一批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将逐步在省内高等院校、中小学开课授徒展示技艺,在为期一周的授课时间里,学生们不仅能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展示出的魅力,也拓宽了兴趣范围;而且能让传承人有机会了解青年人的所思所想,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无疑加深了青年人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印象,也能推动传承人良好地发展[4]。

(三)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保护与培养

传承人正在减少是民间文化保护面临的最大屏障,传统文化传承这项工作不是潦草勾勒几笔就能延续几千年精髓的,它随时处在濒临灭亡的险境。所以专家学者肩负伟大而又光荣的使命,要不遗余力地去完善知识理论构架,制定好各项保护细则,更要结合专业的知识展开田野调查,用心耕耘这片希望的田野。

1.考虑传承人想法并劝导以正确方式传承

我国大部分传承人技艺都是师傅带徒弟模式,师傅手把手教徒弟学。2016年中国电影《百鸟朝凤》以传承人的角度拍摄了影片,片中阐述了男主人公游天明从小就跟焦三爷(唢呐老艺人)学吹唢呐,与师傅同吃同住,讲述了几代传承人用坚定的信念去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最后,这部电影斩获国内外诸多大奖。因为是师傅带徒弟模式,如若后继无人,传承就变得岌岌可危。要突破这个难关就要创造合适的条件让青年人兢兢业业学,师傅全心全意教,不断完善各类激励机制。最后,从自古流传下来传承规矩中,依旧有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习俗,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何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考虑在古老的社会经济和风气下,当时为了保存家族手艺,为保住自己的看家本领才出此下策。如今这些技艺和手法快要失传,要做好老一辈艺人的思想工作,工作人员要积极引导,以一个为他们的技艺传承的角度去展开这类话题,而不是用强硬态度去说教。

2.周详征采传承人资料并增加示范基地

民间文化传承人才资源匮乏,政府应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对仅存无几的传承人进行全面保护。首先,对民间艺人进行调查,建立数据材料,其中调查认定内容包括是否了解相关法律保护知识、擅长的技艺、是否找到接班人、传承谱系和路线、对未来技艺的期望等内容,以求最大限度抓住正在流失的传承人和他们的技艺。其次,工作人员在去田野调查时,要做到极力挽救保护传承人的传统技艺,录下传承人的影像资料,回返工作地点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知识录入,运用活态传承、口述历史等专业术语来制作影像达到非遗传承要求,以备后代可根据已有的视频资料精准掌握精髓。最后,如今大量的民俗活动用品很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了,在技术潮流拥挤的今天,需要打造恰当的生活环境氛围,让后辈从小感受到文化氛围,有兴趣有意识地去感知传统文化。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培养传承人这项工作中都是重要角色,传承从来都不是几个孤单单的人能扛起来的,应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地参与培养计划。为了进一步推进培养传承人的计划,可以增加或建设示范基地,因为做到传承基础稳固,传统文化才能枝繁叶茂,永葆中华之特色。

3.减轻传承人的经济负担

首先,保护与保障经费可以考虑向贫困地区倾斜,激发民众的保护热情。其次,制定明确的资助和保障政策,让民间艺术传承人心无旁骛把自身的精湛技艺传授给后代,毕竟大多数情况下,老一辈的民间艺人还要为生活奔波,甚至无暇顾及上一辈的手艺流传情况。浙江永康鼓词现有艺人30名,大多数年老体衰,生活困难,而且没有传承人,大部分年迈的艺人技艺高超却因生活清贫实属无奈,加上生活无保障,作为农民的他们都没有退休工资和医疗保险的支撑,日子过得很窘迫[5]。通过保障经费投入和相关的经济扶持,大力保护传承人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这一举措会为深陷困境的艺人减轻负担。

(四)改善传承人认定机制的可能路径

在传承人认定机制还处于正在进行的状态时,传统文化认定就出现了断层现象,导致许多传统文化永久消失在人类的视野中。现在必须要扭转断层的现象,以更精细、科学的方法认定传承人。

1.统一认定机制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目前的认定机制状态。传统文化的种类繁多且过程纷繁复杂,认定机构也花样百出,导致认定机制出现了很多破绽,各个认定机构大体的评定标准大都趋于一致,或因掺杂着竞争利害关系,浪费了很多资源。这种紧急局面需要国家立法来规范各省市的制度,不然认定机制一直处于这种不利状态。

2.认定品行高尚的传承人

有些艺人为了能名声大噪,远走他方谋福利,不以家乡和民众为荣,却只身一人把所有荣誉带离最本真的生态环境。所以在认定期间一定要认真核对经常外出演绎的艺人申报工作,引导并确保传统文化与社群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公众认可度高的,乐于造福家乡和社区生态环境的,从事专业技艺有20年以上丰富经验的艺人皆视为重点保护对象。

3.多维角度认定并设置紧急制定制度

传承人一旦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很多变数也会接踵而至,专家和研究人员要结合实事求是的田野调查报告,对传承人的认定、扶持、监管等细则做到亲力亲为,以求最完善成效。在评审或研究过程中可以邀请精通少数民族文化或语言的学者,全方位角度认定传承人,以求降低濒临消亡文化的风险。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呕心沥血之作,随着传承人的逐渐变少,有些传统技艺还没来得及传承和认定,就永久消失了,实在令人惋惜。为此政府应设有紧急临时指定制度,在最短时间内尽最大努力记录和保存这些面临消亡的文化遗产。譬如我们熟知的《二泉映月》等一系列由著名民间艺人阿炳演奏的民乐,就是在艺人阿炳病重的情况下,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杨荫浏等学者抢救下来的[7]。

(五)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传承人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人是这场保护大战的“灵魂”。市场有太多的目的要去主导非遗保护,实践证明政府至始至终都应作为保护传承人的领军者,因为政府能做到科学管理规划和安排,特别是在商业经济冲击下保持清醒头脑,牢牢地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

1.村落保护与传统文化共荣

很多村落因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也被改变了,当下国家正在实施保护村落计划,要不遗余力地保存民众的衣胞之地。同时中央财政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力支持,鼓励和倡导传承人走向正确的保护方向,建立专门保护传承人的基金,以实际行动落实好这项工作。李伊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柳州市扶持她运用苗族刺绣技艺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按照“公司+基地+民间手艺人”的新模式,她组织贫困户来基地培训刺绣、运用蜡染技术售卖苗族服饰,近几年,经过发展订单和拓展市场,2017年销售额突破了300万元,不仅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村落也在新型保护模式下不断发展。保护传承人和村落两个项目可以完美结合,扶持村落不仅仅是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也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保护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资源共享,成就了百姓也保护了传承人。相信在这两项保护项目运行下,民众能从中受益,从而唤醒其文化传承意识。

2.积极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

在保护传承人问题上总有一些领域涉及少数民族禁忌,比方说神事活动,地方神灵祖先不允许别人占用,祭神的神秘性等方面,这时可以借鉴民族事情由民间团体解决。自古民间大事件村民不能做决定时,都会去寻村里有号召力且有智慧的村长或是社长来定夺。在保护传承人和少数民族不让外人接触祖传技艺矛盾点上,民间团体负责人可以起到调节缓和作用,这样不仅节省了政府管理开支也保持了原本的少数民族特色特征。

3.列“病危”清单

同前述设置紧急制定制度的观点统一,应对马上面临消亡或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设有紧急抢救清单。保护传承人工作中,关键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抢救缺少科学记录。研究人员或学者要在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做到精细归类好各类传承人资源数据,包括传承内容,谱系、历史、全面影像记录等,以便准确制定保护传承人计划和后期更新传承人资料。展开田野调查时要做到实事求是,面面俱到了解并记录传承人的最新发展近况,把一些“病危”清单以专业的知识做成及时保护规划。很多传承人,特别是国家级传承人年龄都比较大了,来不及拥有原本就属于他的荣誉就撒手人寰了。

结语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是国际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资源。要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人才”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我们有必要聚集全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在多样化的发展社会中不断用实践去巩固和完善保护策略,制定并完善认定机制和保护机制,为后续传承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调动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面对国际新挑战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收藏本页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泸州经验
  下一篇: 以少数民族非遗为载体促进民族交融
 
相关阅读:
吴歌 (阅读1312次) [2024/5/20]
河间歌诗 (阅读1223次) [2024/5/20]
古渔雁民间故事 (阅读1221次) [2024/5/20]
走马镇民间故事 (阅读1332次) [2024/5/20]
二月二抬头见“龙” 一起来看非遗里的中国龙 (阅读1268次) [2024/5/13]
 
 
建议使用IE6以上版本浏览器,在1024*768屏幕分辨率下浏览本网站
版权所有 高坪区文化馆 (C)2008-2013 www.gpwh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17-6015603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永丰路二段   邮编:637100   本站访问量:4607070   蜀ICP备20230297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