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本馆概况  |  新闻快递  |  群文活动  |  非遗保护  |  高坪文学  |  艺术名人  |  免费开放  |  美术馆
 
 
群文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群文活动 >> 群文动态
哭嫁坐歌堂搬上舞台 复原川东北婚嫁习俗
双击自动滚屏      添加时间:2018/9/18      浏览次数:1617      信息录入:admin      【字体:

哭嫁坐歌堂搬上舞台 复原川东北婚嫁习俗

在川东北农村,青年男女从相亲到结婚,一般要经历漫长的“拉练”,看似繁琐但很隆重。笔者日前走访了高坪乡村部分老人、文化工作者、文艺“达人”,从他们的讲述中拾掇一些民间婚嫁习俗的内涵和情趣。

A 从说媒到回门 婚嫁程序繁杂而隆重

传统的农村婚嫁,一般要经过说媒、吃见面酒、订婚、迎亲、哭嫁坐歌堂、办婚礼、回门等程序。哪家有宜婚宜嫁的子女,那些能说会道的亲友乡邻便做起“月下老人”。男女双方彼此有意,便要选择吉日,举行正式的见面仪式,俗称“吃见面酒”。吃罢饭后,男方要给女方送见面礼,然后就相互往来。等交往到情投意合、谈婚论嫁之时,两家才正式订婚。订婚时还兴“合庚”“插香”,合上“庚”才能婚配。“插香”时男方要备制衣料、首饰、红香、红烛一对和纸钱等物,女家给男家回赠衣、帽、花生、红蛋等礼物。

农村人尤其看重的是迎送亲、哭嫁坐歌堂和办婚礼这几个环节。

迎亲,就是婚日头天,男方要备“几抬”(彩礼、猪肉等),请“吹鼓手”一路张扬吹打至女家。第二天,新娘的亲友要随迎亲队伍护送新娘,谓之送亲。与新娘随行的一般是新娘家的内亲儿童,也有的是哥嫂或兄弟。

哭嫁坐歌堂,就是迎亲的当天晚上,女方家人在堂屋或院坝随便摆放几张桌子,放些瓜子、糖果等,四邻亲友、大人小孩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打打吵吵,恭贺新娘出嫁。

办婚礼,农村人很注重,也很讲究。迎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那顿午宴,村民习惯叫“正酒”,要举办拜堂仪式,要大宴宾客,其中,扣肉、夹沙肉、烧白等一样不少,一般都要配备八大碗。

B 哭嫁坐歌堂 宣泄缠绵离情别绪

哭嫁坐歌堂其实就是一场感情宣泄会。亲友们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出嫁前的最后一夜,那缠绵的离情别绪荡气回肠。

螺溪镇70多岁的蒲景玉老人介绍,哭嫁坐歌堂所唱歌曲覆盖面广,可分为哭爹、哭娘、哭哥嫂、娘哭女、骂媒人等。内容甚为丰富,既有新娘对亲友、同伴的感恩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也有父母、兄嫂告诫新娘要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关系等,还有夸女婿的,也有骂媒人的。

哭嫁时,先由两个姐妹手执银灯,把头顶红帕的新娘从闺房中扶到中堂,众姐妹边走边唱:“欢迎新姐到中堂,一对银灯照粉墙,镜屏高高搁桌上,今夜恭贺新姑娘。”这部分称为“迎灯”;坐定后,一般先由母亲(奶奶或其他长辈)开场哭嫁,表达母亲(长辈)对女儿即将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女儿的祝福。长辈哭嫁后,新娘要接着唱一段感恩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还有一帮姐妹相互应和,之后亲朋们轮流随意地唱起民间小调。

“燕儿飞,燕儿落。妈妈背哦,燕儿飞过河……”

“我的那个女儿长得乖,花花轿儿已拢来,我的那个女儿今天要出嫁,当妈的哟,咋个要舍得……”

“叫声妈妈莫怄气,女儿咋个也是你生的,今日嫁到婆家去,今生今世也要孝顺你……”

“今夜哭得好心伤,哭我爹来哭我娘。爹妈生我十八载,不想明日拜花堂。父母恩情难割舍,母女分别实在难……”此起彼伏的歌声要持续到凌晨,期间无人能眠。

C 搬上舞台 保护传承省级非遗

随着大批年轻人走出农村,农村婚嫁也逐渐变得简约简单,哭嫁坐歌堂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少。但在高坪区黄溪、鄢家等偏远乡村,少数家庭还坚守这套婚俗。

但是,随着哭嫁坐歌堂传承人的老去,传统唱法缺少了领唱人。黄溪乡一干部介绍,该乡黄溪村的何清芳老人曾是哭嫁坐歌堂的传承人之一,前几年去世后,村里再无后继之人,这项民间婚嫁习俗慢慢就变得“稀罕”了。

一些文化人士不忍哭嫁坐歌堂绝迹,开始致力于对民间婚嫁习俗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今年70岁的冯之俊便是其中一人。

冯之俊从小生活在农村,儿时见过农村哭嫁的场景。退休后,他于2005年组建了航空港艺术团。为了丰富艺术团演出内容,也为了传承民间婚嫁习俗,他前往高坪、仪陇等地,遍访民间老艺人,听他们哭嫁。通过四处寻访和搜集,冯之俊整理出《坐歌堂》的歌曲8首,并将这项濒临失传的川东北民间婚嫁习俗搬上了舞台。

“随着现代婚娶仪式的发展,哭嫁坐歌堂等民间婚嫁习俗正逐渐远离现代人的视野。”高坪区文化馆馆长阳章凡表示,为保护传承民间婚嫁习俗,2009年,哭嫁坐歌堂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区文化部门也组织非遗工作人员深入乡村,采取听讲述、看实景等方式,收集全程图片、影像视频,保留下许多珍贵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市区两级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编排了组合表演唱《哭嫁歌》,将此非遗项目搬上舞台并逐步完善。

阳章凡介绍说,《哭嫁歌》于2011年开始创编,由区内外群文工作者参演。该节目经反复打磨和逐步提高,于2012年获四川省农民艺术节金奖,2013年获全国群星奖一等奖,还先后受邀到成都、达州、泸州、威海等地表演。

阳章凡表示,下一步还将做好宣传展示和传承发扬工作,通过网络、宣传折页、非遗展览等载体,宣传哭嫁坐歌堂这项非遗。同时通过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川东北民间婚嫁习俗的传统流程。该区文化馆还计划尝试让这项非遗与乡村旅游项目融合,让游客参与其中,以此进行延续和传承。 

 
 
| 收藏本页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船工号子 嘉陵江上的劳动者之歌
  下一篇: 沉寂十余年 今朝再登台
 
相关阅读:
参加“嘉陵春江闹元宵”舞龙节目录制完毕 (阅读1832次) [2022/2/13]
召开2021年高坪春晚策划会 (阅读2673次) [2020/11/27]
“中法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周”在中法农业科技园正式 (阅读2712次) [2019/9/30]
【活动】国庆假期“印象嘉陵江·百姓大舞台”惠民 (阅读2562次) [2019/9/30]
登上央视霸屏全国!5000+南充人在嘉陵江畔歌 (阅读2703次) [2019/9/25]
 
 
建议使用IE6以上版本浏览器,在1024*768屏幕分辨率下浏览本网站
版权所有 高坪区文化馆 (C)2008-2013 www.gpwh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17-6015603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永丰路二段   邮编:637100   本站访问量:4608571   蜀ICP备20230297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