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庚:开庚,古礼中称之问名,就是通过男女双方父母互相为子女开送庚书的程序,以此知道对方子女姓名和对方意愿的过程。男家经媒人送上彩礼去女家提亲,得到女家应允并提供姑娘生日以后,找算命先生合过儿子与姑娘的“八字”,没有克行,或感到十分般配时,便选择吉日良辰将写有男子姓名、出生年月日时的正式“庚书”(亦称庚帖),请媒人送往女家,供女家进一步商榷。庚书按小黄道“生老病死苦”的规格来写,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将这五字进行循环。要求所写庚书的最后一个字必须落在“生”字上。若落在“老”“病”“死”“苦”等字上,就会被对方认为不吉利。所以,书写庚书之人,尤为谨慎,绝对要避免以上犯忌。为了防止差错,有人就规定了庚书上只能写十六个字。
知书识礼或比较讲究的人家,一般都是使用集市上购买的庚书。这种庚书用大红纸印制而成,并用大红纸封装着,比较气派。庚书一般在封面上印有“庚书”或“庚贴”两个金色大字,内页用大红纸印,上有两个金色的长方框,方框内有固定的格式,便于男、女双方补充填写。这时,男家就请先生(旧社会时,乡村人一般都缺少文化,识得几个字的人并不多)在前面长方框里写上男子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时的十六个字,并在框外右上角处写上“天长”二字,再请媒人郑重其事地送到女家去。女家在接到庚书后,如果没有其他意见,便请先生在后面方框里按男方写的规格,写上女子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时的十六个字,并在框外左上角处写上“地久”二字。当开庚之礼完成后,亲事就算订了下来。如果女家不同意开庚,就会以各种借口推脱,或找先生挑男家儿郎八字上的毛病,或说自家姑娘五行上哪一点与男儿不合,总之,要在开庚前有回旋余地。如果一但开庚,收了男方下聘的礼物,回应了男方下聘的文书,整个定亲程序完成,就勿容哪一方任意反悔了。旧时的庚书样式如下:
天长
×××于××年×月××日×时建生
×××于××年×月××日×时赋生
地久或:天长地久
乾造×××于×年×月××日×时生
坤造×××于×年×月××日×时生
富贵荣华
大多数人不购买庚书,直接用大红纸折成,上写庚书:
乾造×××××年×月××日×时生。
恭迎
大德望×老大人双福台前
眷弟×××
偕室×××顿首正容拜上
女家接到庚书后,立即请先生回复,在庚书上写庚书:
坤造×××××年×月××日×时生。
恭复
大德望×老大人双福台前
眷弟×××
偕室×××拜复
填写婚书有两个要点:第一,如果男方在框内右上角已写上“天长地久”四字,女家则应在框外左上角写“富贵荣华”或“老偕百年”四字;如果男方在框外右上角末写“天长”或“天长地久”字样,女方则要在两长方框的中间写上“天长地久”等字样。否则,会认为不吉祥。第二,如男方儿郎或女方姑娘的姓名是单名的,中间则应空一个字,表示占了一个字的位子,十六个字没有减少。如生在二十几日,二十要写成廿,十六个宇便不会增多。
下聘:下聘,古礼中称为纳吉,也就是正式签订婚约。男女双方在庚书上相互表示了同意联姻的意愿之后,这桩婚事算是初步定了下来。这时,男家就会写好聘书、备上礼物,委托媒人向女家以下聘的形式作出正式通知。当媒人将聘书和聘礼送往女家之后,女家会十分慎重地查看聘书和聘礼,从中理会男家对自家姑娘的重视程度。古礼有“纳吉用雁,如纳采礼”的习俗,假如这次来的礼物中没有鸭或表示忠于婚姻的物品,女方会认为男方对与自家姑娘的这桩婚事还不太尊重。如果女方是大户人家,就会立即提出异议,甚至拒绝接聘。假如男方是官宦或富绅之家,女方属寒门小户,明知自家姑娘嫁到男家去不会受到尊重,便抱着只要女儿今后有个好的着落、能有口饱饭吃的心态,也就罢了。
女家在收到男家下聘(即受物、收书)后,应立即回复允书,这就是允聘。当正式回复允书后,此桩婚姻就算正式确定。下面是过去聘书和允书的相关格式:
聘书
伏以
百世姻缘,自古牵于一纸,
二姓好合,从今致于此言。
恭维玉讳
乃因月老之言,永结朱陈之好。左启
大德望×府亲家大人双福!
愚劣戚×××
偕室×××正容拜上
××年×月××日
允书
伏以
红叶值此结朱陈,一诺千金永不移,
上事宗庙慰先祖,下继后世福子孙。右致
大德望×府亲家大人双福!
愚婚家×××
偕室×××拜复
××年×月××日
现今,此俗在高坪境内已经成为历史。不过,青年男女也有在“耍朋友”过程中,以相互馈赠礼物来表达彼此双方好感的情况。
插香:插香,古礼中称为纳征,也叫行定婚礼。男家收到女家允书后,择吉日良辰,备上钱币、衣料、首饰、水礼,以及香烛纸帛、爆竹等,到女家去插香。旧时的插香,说白了就是第一次上岳家门认亲,就是男家儿郎第一次到岳家去拜见姑娘的父母与长辈、亲戚,并借此敬拜岳家祖宗。无论男家贫与富,都极其讲究面子,富者少不了几抬盒(摆放礼品的长方形盒子,用木板制成,两侧中间有柱,两柱上端连有穿梁,可供二人杆抬),贫者少不了一挑担,由媒人偕同男家儿郎一道(古时男子插香前不能单独到女家去)送至女家,这一过程进行完毕后,就算是两家正式定婚了。插香这一天中午,女家会办酒席,把亲朋好友请来共宴会餐,让亲朋好友知道男女双方正式定婚了。同时,也是请大家来为如此皆大欢喜之事作个见证。过去高坪人对这种请亲朋赴宴见证儿女的事,叫做吃定婚酒。定婚酒宴一毕,男家儿郎就是女家的准姑爷了。在准姑爷诸事办毕离开时,女家要回赠衣,帽,花生,红蛋,糖果(将花生、红蛋、糖果分别包成封,叫打包),以及由姑娘亲手制作的布鞋、绣帕(手绢)、花荷包或裹肚(捆在脐下的钱袋)等定婚信物,表示女家姑娘的一生就依托在这位准姑爷身上了。
插香这天请客的红书贴子(请柬,也叫“团书”)的样式如下:
谨卜××年×月××日洁治喜酌
恭迎
一门盛族四境嘉宾,谨具团书用谢悃
仰承玉趾惠顾早临右致
大盛族×府老幼尊亲统鉴
愚劣戚×××
偕室×××百拜
××年×月××日
如今,此俗在高坪农村有些地方仍然盛行。而在城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青年男女定下了结婚日期后,会去餐馆订上一两桌酒席,把双方家人尤其是父母、长辈请来,利用聚餐机会告诉他们,以利双方家人为他们以后结婚作准备。
(搜集整理人:刘景玉、覃海泉)
送期单,又叫请期。插香后的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在各方面条件趋于成熟后,男方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请人择定结婚日期。八字先生根据年、月、日、时所占的星位,按干支、五行、神煞及黄、黑道等来定吉、凶、祸、福,选择黄道吉日定为婚期良辰。黄黑道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个字,吉凶断语为:“建满平收黑(黑道),除危定执黄(黄道),成开皆可用,闭破不相当。”选择之后,男家以父母的名义写上选择结婚日期的“请书”(即期单),经媒人送达女家。由于期单所表达的意思是请女家同意这个婚期,所以俗称为“请期”。过去请书内容一般是:
请书
谨占于××年×月××日为小儿与令爱完婚之期
千里良缘惟凭月老,二姓合好全赖柯人。
敬呈
大冰洋×××双福台前
愚姻弟×××
偕室×××再拜
××年×月××日
女家得到请书后,若对婚期有异议,则通过媒人回复女家的意见。若无异议,就回复期书表示赞同。同时向媒人提出,在迎亲过礼时,要求男家要准备多少钱币、多少衣料,以及备办认亲礼物要多少起(份)等,并把女家置办嫁妆的相关情况也请媒人详细转告男方。过去的期书样式如下:
期书
兹占于
××年×月××日伐木
×月××日下锯
×月××日下剪
×月××日完婚右申
大德望×府亲家大人双福
愚姻弟×××
偕室×××拜复
××年×月××日
男家接到媒人转达女方安排的各种礼物和数量后,积极筹备,并及时写好“礼书”(礼单)送至女家。在迎亲过礼时,按礼书排列的礼物如数抬到女家。礼书的内容是:
礼书
谨具
(分门别类写上礼物名称和数量)
家寒礼薄,不堪胪列,叨念朱陈,海涵是幸。
奉中
大福 德×府亲家大人双福阁下
愚姻弟×××
偕室×××再拜
××年×月××日
女家接到男家的请书,便告知媒人办了些什么嫁妆,转告男家过礼时派多少力夫去。从此,男女两家均积极筹备各种礼物和嫁妆。
如婚期定在第二年,男家的儿子要在正月初二、三日分别到媒人和女家拜年,俗称“拜耍年”。如今此俗在高坪境内已成历史,但派认亲礼物之俗在农村仍然存在。
添箱:添箱,即是为临嫁的女子添财物。女方的亲友知道相亲的两家已定下完婚日期以后,为缓解女方父母操办女儿婚事的压力,协助女方父母为其女儿操办添制陪奁、嫁妆,亲友们向女方父母赠送铺笼罩被等物品,以及一定数量的金钱与财物。
过去,在高坪城乡,新姑娘出嫁前,她的本家叔婶与舅家、姨表家的长辈、堂姊妹、表姊妹以及父辈的远亲与近邻,都要购置物品前来祝贺(即添箱)。为的是把新姑娘的嫁妆办得尽量丰富体面些,给大家争个脸面,免得新姑娘过门后被人瞧不起。这种团结互助,是先后减缓、分担家家置办女儿婚事的压力的方式,既适合城乡贫苦家庭的实际情况,又能进一步加深亲情和乡谊。所以,这种习俗当时在高坪城乡蔚然成风。当男方送的期单一到,女方的父母就会将喜讯分头向本宗族、本村、本院的亲友和邻里们转告。远一点的亲友,也得抽时或专门请人送信,说自己小女的婚期已定,请亲友们务必于×年×月×日来家赏光,喝杯喜酒。这样一来,既是请客,也间接把请予添箱的意思表达了。于是,亲友们就根据自己的家况以及和办喜事人家的关系亲疏,准备添箱的礼物。有送全套包单铺盖的,有送一对绣花枕头的,有送真丝被面的,也有送毡毯、床罩、床单、皮箱、面盆、毛巾以及衣物、首饰的,还有送钱的。添箱的多少根据自己和女家以往的关系及自家的经济状况来决定。如果是被嫁女子的姑父母或姐夫,按高坪农村的习俗,他们应该比其他亲友该添得厚重些,一般都是双份,这种方式过去叫“扛大锤”。 亲友们添箱也有一定的规矩,即要注意所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看是否犯讳,数字是否吉祥,如:不可将钟表、镜子等来作为添箱礼品;送的银钱不能有瑕疵,其数量是“送双不送单”。
亲友中的乡朋有受到主人邀请的,也主动前来贺喜,不管添箱多少,主人都不会计较。因为大家在喜事期间图的是个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所以,吃“花圆酒”时来的乡邻一概随喜。
主人家为了记住大家这份情谊,凡亲友们添箱来的钱、财、物,都会由临时安排的记帐人员如实登记,这在过去称之为上礼单。以便往后添箱的亲友在给自家儿女办喜事时,这家主人去添箱还情。
如今,此俗在川北城乡依旧。儿女结婚,亲友、乡邻们通过添箱,既分享了喜庆快乐,又加深了亲情、乡情和友谊。随着社会的繁荣,家家户户交往圈的扩大,现在婚嫁中的添箱参与者也在扩大,为男女结婚典礼的热闹、风光提供了可靠保证。
(搜集整理人:刘景玉、覃海泉)
架地笼:在新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新娘家要办送亲酒,宴请前来送亲的亲朋好友;在迎亲的当天,新郎家则要做迎亲酒,宴请前来祝贺的来宾。无论送亲酒还是迎亲酒,少则十多桌,多则几十桌,由于客人多,许多菜肴必须用笼蒸。室内空间太小,只有在室外打地灶,竹笼从地面到笼顶,有时高达两米多,为防止蒸笼倾斜,还不得不用竹棍或木棒支撑,这种用地灶在室外蒸菜的形式,高坪农村称之为“架地笼”。
唢呐报菜:吹鼓手在送亲或迎亲的宴席上,其席位安置都有讲究——特定在新娘或新郎家堂屋门外右侧的街沿上。开宴时,每一道菜上席时,吹鼓手便要吹打一曲,以便于让未亲临婚宴现场的人们,远远地仅凭鼓乐吹打的次数,便知道主人家的喜宴上有多少道菜。
坐歌堂:新姑娘出嫁前夜,要由娘家举办“花圆酒”,吃酒的多为亲戚中的妇女和尚未出嫁的姐妹朋友。晚上,亲友们聚集一堂唱歌,对新姑娘将要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娘家而嫁到夫家去,实难分割的别情进行慰藉,也是用陪嫁的歌谣向新姑娘表示祝贺,同时消磨新姑娘婚前禁食的时光。在这样的时候,父母也允许新姑娘用嫁歌表述离别远去的衷肠,通常叫“哭嫁”。哭嫁时,姑娘的闺友、嫂嫂、姊妹、婶姨都要来陪哭。这种以歌谣形式对吟颂唱的活动,称之“坐歌堂”。往往在迎亲礼前的七天或半个月,姑娘就要“开声”哭嫁,先哭父母,后哭哥嫂,甚至将全家人陆续哭完。同时,还有这样一条规矩:新姑娘“开声”后,凡受新姑娘哭过一场的,就得馈赠礼品或钱币意思意思,既以示安慰,又为新姑娘出嫁添箱。
一般情况下,坐歌堂由新姑娘开头:
新打剪刀新开剪,小儿开声声又浅。
开头一声声不明,开二三声惊动人。
惊动我妈发心焦,惊动院子早开门……
油菜开花一树黄,哭我爹爹狠心肠,
女儿放得这么远,想回娘家路又长。
收了麦子又栽秧,我娘催我穿嫁装。
陪奁办得稀狗孬,两根竹杆抬出堂。
想起婆家路遥远,想望哥哥来帮忙。
嫂嫂屋内鼓眼睛,只见天上月光光。
冷眉冷眼我看得,冷茶冷饭我吃得。
只要一家留下我,我愿一天忙到黑。
接着由婶、姨们唱:
上田挖藕下田栽,荷叶对到莲花开。
荷叶开起要装水,莲花开时媒人来。
男儿有志成家业,女儿有幸花轿抬。
接着又由姊妹们唱:
七姊妹,七朵花,七个姊妹来烧茶。
一杯热茶打湿口,二杯热茶起歌堂。
今晚热闹娘家女,明晚热闹小家客。
楼上灯台楼下亮,照得爹娘请红(漆)匠。
一红茶盘亮堂堂,二红牙床响丁当。
三红抽屉许多格,四红柜子没缝隙。
五红板凳长又长,六红桌子四四方。
七红椅子三面头,八红箱子六合口。
九红脚盆圆又圆,十红罩杆穿罩眼。
样样颜色都染尽,四面八方都红全。
以后,由新姑娘哭爹娘和诉苦:
一块田地四四方,又栽辣子又裁姜。
辣子没得姜好吃,媳妇没得女好当。
当年女儿得欢乐,当年媳妇受折磨。
辣子尖尖开白花,带女莫放年轻妈。
年轻妈来德性大,三言两语得罪他。
一来要选公婆好,二来要选兄弟少。
公婆不好要骂架,弟兄多了要分家。
油菜开花一树黄,收收拾拾去看娘,
娘又远来路又长,走到路上哭一场。
天上落雨湿泥巴,打把阳伞回娘家。
我爹看见女回来,拿起提篼去上街。
我娘看见女回来,笑着脸地迎出来。
嫂嫂看着我回来,黑嘴黑脸躲起来。
冷茶冷饭我吃得,冷脚冷手我受得。
不是我娘还健在,永世不到这方来。
这时,众姐妹又安慰新姑娘:
新编米筛格子稀,我劝新姐莫怄气。
姑爷家中富得很,用的银子打磉墩。
又有金子贴大门,又有厨子作烹饪。
又有粮食堆满屋,又有许多牛和猪。
新姑娘听了,就骂起媒婆来:
天上飞的是雁鹅,地上走的是媒婆。
媒婆有张赖皮脸,翘起一双大脚板。
一颗谷子两头尖,我把煤婆当猪牵。
牵到猪槽去吃潲,牵到角角去屙尿。
遇到猪圈板子稀,媒婆滚到茅坑里。
媒婆是个大猪婆,把他拉去摆案桌。
千刀万剐得解恨,四两半斤任人割。
这时,也有劝不要骂媒人者唱:
金竹尖尖开白花,秀才小姐放官家。
堂前吃饭亮花碗,绣房梳头戴金花。
天天洗脸有粉打,天天梳头有油搽。
切忌莫把媒人骂,明天说话全靠她。
以后,众姐妹随意唱,骂媒人的,互相攻击的,帮着新姑娘哭爹娘的,帮着新姑娘哭兄弟姊妹的……直到相关的人把坐歌堂的礼物送来哭完后,方得罢休。
主人家和本族长辈馈赠参与坐歌堂人员的礼物,一般是花手绢和糖果之类,也有的发钱币作为歌堂礼的,这些都得以家庭和社会环境而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婚女嫁中的很多习俗的改变,哭嫁的内容逐渐被歌咏比赛代替,女子出嫁前坐歌堂的形式,却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但姑娘们已用现代流行歌曲来代替以往的民谣。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大的进步。现在,坐歌堂的男女青年们,以唱卡拉OK的欢快和喜悦取代了过去女子结婚前无助的悲怨,使喜事的气氛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禁食:过去嫁姑娘,在丘陵深处的边远山区,十分崇尚旧礼教。尤其是在人口稀少的地方,新姑娘出嫁,母亲要强迫女儿禁食。这个规矩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上有一定的原因:此乃明末清初的战乱和瘟疫所致。当时四川人口大减,土著居民很少(不到十分之一)。清政府不得不采取移民政策来开发四川,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陕西、甘肃等省移民来川插地为业。移民们为了抵御野兽侵袭,大多聚族而居。但他们在繁衍生息上又必须遵守“同姓不婚”的原则。在若干代的婚嫁中,不得不把自家姑娘嫁到几里、几十里,甚至百余里远的婆家去。因此,于迎亲过礼时,新姑娘坐的花轿要在崎岖山路上抬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以上。由于时间这么久,在路上出现“水火不留情”的事在所难免。按祖训,新姑娘又不能在路上方便(上厕所),说新姑娘若是在路上方便了,所兆就很不吉利,新娘子在途中上轿、下轿所预示的是不能和新郎白头到老。尤其是第二次上轿属于再夫之兆,更使女家父母惧讳。同时,新姑娘在路上方便,在当时会普遍认为是给族人、娘家人丢脸。因此,母亲为了使姑娘不在途中大、小便,唯一就只有用节食这个笨办法来克服,以保证途中万无一失。一般情况是新姑娘在婚前三天就开始由三顿饭减吃至两顿饭,而且是吃干不吃稀;以后又减为吃一顿饭,甚而有的家庭在新姑娘结婚前一天就不能吃饭,结婚那天根本不准吃饭。这个习俗往往摧残了新姑娘的身心健康,把不能自持的女孩饿得痛哭。人心都是肉长的,尤其新姑娘的父母,为了不能让女儿饿坏身子,就采取适当节食(而不是禁止吃东西)来弥补;为了防止万一,有的在花轿里放一只火篼(烘笼),装上草木灰,以备新娘解小便之用。
抬盒:抬盒是旧时喜庆时常用的一种装礼品的木盒子,因其是由二人抬着,故称其为抬盒。新娘出嫁前一天,新郎家必须将糖果、猪肉、鸡鸭等礼品精心装入抬盒内,雇人抬着随媒人送到新娘家。新娘出嫁时,娘家则将电视机、新鞋、壶瓶、碗盏、毛巾、鲜花等陪嫁的小型贵重物品装入抬盒内,赶在送、迎亲队伍之前抬送到新郎家。
穿新鞋:换新鞋和踢筛帚是高坪农村婚俗中的又一特点。新娘出嫁当天,新娘出门前必须脱掉旧鞋、换上新鞋才能出门上路,以示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吃嫁饭:在川北的高坪农村,在男家亲迎礼还未进行的半个月前,女方的族人和亲朋好友都要请准备出嫁的姑娘吃一顿饭,以示亲情,这就是俗称的“吃嫁饭”。
过礼:亦称迎亲,有的地方叫亲迎,这是过去高坪人为儿女举办“完婚仪式”的重要环节。另一种说法更为具体,即:新郎亲自到女家去迎娶新娘的称“亲迎”,新郎因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到女家迎娶,女家收到男家迎娶的礼物后,由娘家人亲自送新姑娘到男家去完婚的叫“迎亲”。不管是亲迎还是迎亲,都是新姑娘和新姑爷“完婚”的过程,它是婚前六礼中的最后一礼。
男家举办完婚仪式的这天午饭为“正酒”。正酒前的一天中午,男方要办“启媒酒”,请亲朋好友参加。这天早饭后,新郎要领着人背上厚重的媒礼去请媒人,一同到女家去迎新娘。媒人到家后,按礼书上所写的礼品,逐项进行清点,看是否如数备齐,摆放在抬盒上。如礼品不齐或数量不足,必须立即补足。经媒人逐一验收后,才能去“过礼”迎娶新娘。俗话说:“过得媒人的眼,上得亲家的门”。因为这天无论男、女两家,有许多亲朋好友来贺喜,如果缺少礼物,或礼物太过寒碜,都是极没面子的事。所以,双方要拜托媒人把关,看抬盒内的礼品是否摆齐,礼品摆得丰不丰盛,所以这天的喜酒,又俗称为“看盒酒”。这些礼品一般是:花圆猪(男家过礼去的花圆猪要视女家办的嫁妆多少而定,如一铺一盖,只去一肘一方;如双铺双盖,则要去半边猪;如四铺一盖,便要去一头肥猪;如六铺六盖,就要去一头大肥猪),离娘菜(两块离娘肉或两个膀、两罈离娘酒、两个离娘粑——12斤酒米做一个的大磁粑、细面、白糖、大米等),新姑娘所穿戴的全套服饰(包括钗、簪、发夹、发网、领花、箍袜带等小件),认亲礼(女家有多少至亲,就要去多少起礼物),茶叶(取“茶不移本,植必子生”之意),以及敬神礼、盐茶礼、歌堂礼、上梳礼、发亲礼、送亲礼等(从求婚到亲迎举行的各种仪式统称“三茶六礼”)。午饭后,新郎倌(也有不到女家去的)和媒人(大红爷)夫妇、押礼先生(亦称迎亲大师)、鸣响师(吹鼓手)等人,组成浩浩荡荡的亲迎(迎亲)队伍,抬着花轿和礼物(礼物用红绸包扎、专用抬盒)到女家去过礼。一路上吹着唢呐,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地去迎娶新人——新娘。媒人到达女方后,既要当着女家清点男家送去的礼品,又要清点女方备办的嫁妆,女方除办嫁妆外,还要给男家每个亲戚和叔伯做一双布鞋。如果不齐,媒人也得提醒补上。花轿到女家后,首先要敬神,其次是由两名女郎将茶叶从阶沿撒至堂屋。
男方亲迎的队伍到达女家的这天晚上,女方要办花圆酒(这是女方家的正酒,之所以叫花圆酒,取的“花好月圆”之意),请亲朋好友参加。晚饭后,族下姊妹和亲朋家的众多姑娘在堂屋(客厅)里陪着新姑娘坐歌堂,欢欢喜喜以歌相送和告别。第二天一早(子时),便请上梳娘 (家族或亲友中生有子女及身体健康的妇女担任)给新姑娘上梳开脸,搽脂抹粉,头插钗簪,顶红绫,戴花冠(多数是头顶二尺八的红喜帕,俗称“顶帕”),穿上男方过礼去的全套新衣,在送亲娘子(亲嫂子或房分中的嫂子)和女友们的簇拥下,拜别祖宗、父母、家人和众亲友出阁上轿(古时由兄弟背上轿)。由弟弟押轿(坐滑杆走在花轿前面),兄嫂送亲(小轿或滑杆走在花轿后面),一路上吹奏唢呐,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将新娘和嫁妆抬到男家。花轿至男家院坝时,厨师要杀鸡、烧纸、放鞭炮“回喜神”。当花轿抬至男家大门前、圆亲娘子(拉亲娘子)将新娘牵出花轿时,新郎要亲自将新娘迎进大堂屋。在赞礼先生(俗称“叫礼先生”)赞词的指挥下,圆亲娘子搀扶着新娘与新郎拜堂(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后,送入洞房。至此,男女正式结为夫妻,六礼完成。
在亲迎期间,男女两家都要张灯结彩,贴对联,表示喜气盈门。女家写的对联是:翔凤乘龙两姓偶,好花圆月百年春。
宝马迎来云外客,花轿送出月中仙。男家贴的对联似乎还要讲究一些,每门每柱都要贴上红联,而且要求文墨先生撰联时要有针对性,主要是些祝福、勉励和传统思想的经典话语,如:
大门联:
双星度桥度来福禄寿喜;
麒麟送子送进富贵荣华。
新郎新娘房门联: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海阔天空双比翼;
月圆花好两知心。
改革开放以后,随城市和乡村公路网的建成,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村也变得富裕起来,许多家庭都有了小轿车。适龄青年结婚时,一般都是开着饰有鲜花的小轿车去迎亲。即便那些条件稍差一点的家庭,也会租用别人或礼仪公司的小轿车迎亲。迎亲那天,加上亲朋们贺喜开来的小车,多的达二、三十部,浩浩荡荡地奔驰在亲迎大道上,颇为壮观。尽管如此,但迎亲的礼物、迎亲和送亲的程式及仪式,大都仍沿袭传统的规制与习俗。
上轿:男方花轿到了女家以后,第二天一早,新姑娘吃过离娘饭(实际上是些许早点),就要告别父母及亲人上轿,随着迎亲队伍到夫家去。当新姑娘在送亲娘子和女友们簇拥下,缓步走出自家堂屋门时,司礼先生立即高呼:“祥云万朵拥华堂,一枝牡丹难成双。花轿临门迎新人,百年合好成凤凰。吉时已到,新人上轿,燃放鞭炮——请新人上轿!”
瞬间,山村小院鞭炮齐鸣,唢呐齐吹,锣鼓骤然响起。当花轿来到院坝时,大红爷(媒人)便招呼轿夫把轿子放端正,将轿尾略略抬高,作好新姑娘上轿的准备。这时,媒人立即迎上前去,以她熟练的动作扶新姑娘上轿。
当新姑娘缓步进入花轿时,唢呐声、锣鼓声暂停,司礼先生立即高呼:“花花轿子四人抬,一朵芙蓉今日开。左脚踩轿生贵子,右脚踩轿福禄来。”
新姑娘在花轿内坐好后,司礼先生立即大呼:“起轿!”
于是,唢呐声、锣鼓声又起,轿夫抬起花轿,慢步走回女方堂屋门前,让新姑娘再次与家人依依惜别。司礼先生的说词是:“爹娘养女十八春(女子多少岁出嫁就说多少春)含辛茹苦煞费心。今虽告别二高堂,永世不忘养育恩。”
少顷,待新姑娘与父母匆匆作别之后,司礼先生马上吩咐:“轿子前行!”
在高坪农村,花轿上路的时间所遵循的原则是越早越好。一是为了吉利要“抢头期”;二是如果开亲的两家相隔甚远,必须早早上路,才不至于误了男方家的正酒。
花轿上路以后,随着锣鼓声、唢呐声的此起彼落,吸引了不少乡邻争相观看。
发利事:在高坪境内的婚姻民俗中,有一种礼节叫“发利事”,就是发红包,相当于现在办喜事中的发小费。当迎亲的花轿抬上新娘准备起程时,新娘的母亲一定要将几个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少许银钱的红纸包分发给轿夫,称之为上轿利事(上轿礼)。花轿抬至男方堂屋前时,新郎的父母要派人把装有一定数量银钱的几个红包分发给轿夫,发的是抬花轿利事。在聚族而居的山区农村,男家请来抬花轿的人,多半是同族中兄弟子侄辈的青年男子。先人们遗留下来的风俗是“过门三天无大小”,也就是说,这三天内他们可以不拘泥于长幼礼节,可以和新人逗趣、笑闹。轿内正抬着新娘子,正是他们逗趣的大好时机。他们可以利用丘陵地区道路的高低不平,故意地把轿子抬得簸来簸去的;也可以故意不打招呼,在起轿和落轿时、上坡下坡时、转弯抹角时,弄得轿子左右摇晃;也有在平路上行走得时快时慢的。总之,他们可以想方设法,故意使第一次坐在轿上的新娘子不舒服,以至于把新娘子戏谑得心惊胆颤。身单、体弱、胆小又禁食的新娘子,就可能被弄得头晕眼花。新娘的母亲事先给轿夫发点利事,赔个小心,买通关节,求他们在路上方便方便。这样,他们就会把轿子抬得四平八稳的,不会给新娘子苦头吃,就是要逗趣笑闹,也只是在口头上。男方在落轿前给的利事有二重意思,一是慰劳轿夫抬这么远的路辛苦,要酬谢一下;二是吉日良辰,求轿夫早点住轿,让新娘子下轿拜堂完婚。由于轿夫是男方族人,还有许多族中老一辈在等着喝喜酒,所以,发点利事让他们不便在此时行为过分, 。还有一种利事,是发给来看热闹的社会上“杂皮”或叫花子的,让他们在人家结婚大喜日子里得点好处卖个人情,不在男、女方办喜事的时间借故生事,保证婚事办得顺顺利利。如今,社会的进步,乡村中通公路的地方已改乘汽车了。条件好的租上漂亮的小汽车,风风光光地把新娘接过门,再不用抬花轿了(没有公路的地方仍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样,依然步行过礼与回门),但是,发利事的习俗依然存在,主要为的是慰劳相关的人,达到分享喜事快乐的目的。
撞亲:旧时农村婚嫁,多半利用农闲,也就是在下半年冬腊月间。一般会定在冬腊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这几天。也有找八字先生按生庚八字测算结婚佳期的,而旧历上所刻定的吉日往往就那么几天,因而利用农闲时举行婚嫁的就不止一家了,尤其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一条大路上往往就有好几起人过礼。迎亲队伍最怕的,就是两乘或两乘以上的花轿相会于某个桥头。旧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双方必须拼死相撞,认为谁先过桥就谁有福气,抢就是抢财喜,只要抢先过桥,谁就能把财喜抢到。所以那时迎亲的双方(或几方)都必须抢先。迎亲的队伍为了先过桥,直闹到动粗动武的地步。这种野蛮撞亲的行为,动武的双方常常被撞得两败俱伤,甚至把一场喜事办成丧事。后来人们发觉,这种荒唐、可笑、愚蠢、可悲的撞亲方式,确实于双方都不利。于是就由明白人会议商定出“小让大,晚辈让长辈,近路让远路”的原则,供大家遵循。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并随着社会的进步,“撞亲”也由原始的冲撞变成了谦逊的礼让,即或在过去边远的山村,撞亲习俗较盛的地区,也比较文明了。如果两支迎亲队伍相会于某个桥头时,双方必须原地落轿。首先进行唢呐对话,双方队伍轮流吹奏“隔山叫”“隔河叫”“对吹”“花牌子”一类喜庆有趣的唢呐曲,以表示友好。其次,由双方的送亲娘子出面协商(即办交涉),称之“纳上福”。纳上福的对话按规矩,有先人留下来的固定套子。甲方说“乡里乡亲,连根筋筋,欣逢吉日,两处娶亲。幸会,幸会!”乙方答:“两处娶亲,喜事临门,花轿相遇,三生有幸。请了,请了!”甲方又说:“小河水清,桥边草深,请问乡亲,新人何庚?”乙方又回答:“新人属×,×月出生,日在××,时在×更。”这时,甲方的送亲娘子要迅速报出本方姑娘的真实年龄,如本方姑娘大于对方姑娘时,接着说:“拜上乡亲,拜上新人,我家新客,蠢长一春。”在弄清双方各自新娘的真实年龄后,两方送亲娘子同时大喊:“乡有乡风,民有民俗,后退十丈,桥头撞亲!”在各自队伍后退十丈后,双方送亲娘子各自大喊:“撞亲——罗!撞亲——罗!”只见两队人马直冲桥头,看似凶猛,实则新娘年龄较小的一方,有意稍稍落后,让新娘年龄大的一方优先过桥,自己才煞有介事地冲了过去。这就是先人们从愚昧中醒来后,出现了礼仪上“小让大、晚辈让长辈、近路让远路”的公序良俗,使曾经野蛮的撞亲行为向文明行为转变。虽然后来的撞亲驾势仍然气势不小,但那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谨遵祖俗”的一场欢喜闹剧而已。
拉亲:在送、迎亲的队伍中,新郎、新娘一般走在队伍的最后边。来到新郎家的院坝外,新娘便止步不前了。与新娘随行的一般是新娘家的内亲儿童,这时,只有儿童动步,新娘才肯移步。为了让新娘早进家门,新郎家的亲朋好友便会上前拉儿童进院坝。若儿童执意不肯走,拉亲者便会将喜钱红包塞到儿童手中或衣袋内,儿童才会进入院坝来。这种程序称为“拉亲”。
送喜神:在高坪区黄溪等乡村,农村结婚有一种习俗:迎娶新娘时,男方宅前,需请阴师回喜神,新娘新郎才能入洞房,才能保证男女家庭平安。
白酒、大米少许,雄鸡一只,敬神菜(肉)一碗,长凳一根横放在新娘入宅路口,敬神食品放在板凳上。阴师一边烧纸,一边念咒语:“某某师门中老少亡魂,随家护送,新神车马请回乡。”随即烧纸撒米,用雄鸡头血在板凳上化“煞”字一个,在板凳背面化“井”字一个。阴师续念咒语“男女老少亡魂,包括一切丧亡,请领取钱财,各归各坛,各归各店,无坛无店,撒阳天下,不得在此居住。”接着喝口净水,手抓大米,默念:“开天门,留人们,设鬼路”。然后吐水撒米,将板凳用脚踢倒。新娘这才可以入宅。入宅到了大门边,喜家在大门内贴上红纸条,并放一把米筛,表示隔开红人或四眼人(孕妇) 。
下轿:当迎亲花轿快到男家院内时,新郎及亲友早已迎候在大门外了。此时唢呐声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少顷,司礼先生唱道:“大红花轿四人抬,轿中牡丹为谁开。新人到堂不住轿,单等婆家迎轿来——耍轿!”
于是,轿夫们抬着轿子左右摇晃原地打转,就是不停落花轿。新郎的家人一齐涌向轿子,并把准备的“利事”发给轿夫。这时司礼先生高呼:“一朵红花落宝宅,鼓乐喧天接新客。花轿拢屋瑞气升,带来好运兴百业——落轿!”
在唢呐止声、轿夫和乐队的“利事”到手后,轿子便停了下来。轿夫把轿子端端正正放在堂屋前院坝里后,司礼先生呼道:“大红花轿众人夸,抬来富贵和荣华。掀开轿帘迎新人,咋个,不好意思哟——不好意思就请人拉——搀新人出轿!”
圆亲娘子(男方伴娘)将新娘牵出花轿后,一直搀扶着新娘,直到拜堂结束。新娘下轿时,赞礼先生唱道:“吉日良辰,天地开张,新人下轿,大吉大昌——踩毡,就位,鞠躬!”
新娘下轿后,脚踩着地上铺的红毡,由送亲娘子陪伴,频频向前来迎接的家人施礼。之后,便踩着红毡,迈向堂屋门槛。这时,司礼先生又唱道:“新娘恰是花一朵,赛过牡丹与芍药,新郎犹如吃蜜糖,嘴巴笑到耳门坡。——由新郎带路,扶新娘进华堂!“于是,新郎在前,由圆亲娘子和伴娘扶着新娘紧跟其后,进入堂屋去行大礼。
在高坪境内的农村,虽然早已不用花轿迎亲,但下轿仪式仍有沿袭。
跨竹筛、扫帚:在高坪区东部乡村,新娘到了新郎家,在进堂屋拜堂成亲之前,堂屋内的门槛下放有竹筛和扫帚,新娘必须跨过竹筛和扫帚,以便筛去或扫除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使新婚夫妇花好月圆,百头偕老。
拜堂成亲:拜堂成亲,过去称行大礼。当新娘在新郎的带引下,缓步来到堂屋门前,看见门槛上用大红纸贴的条子,便弯下身子按先前家母的教导,郑重其事地亲手撕下,表示拜谒家神,从今儿起要正式跨进×氏家门,成为这家人的一员了。当她一步跨进堂屋门槛以后,立即会发现进门不远处放有一只筛子,便会记起离娘前母亲的吩咐,从容地从筛子上跨过去。如果男家为了考验新娘的心计,所放的不是筛子,而是撮箕和扫把,是聪明的姑娘,就会一脚将其踢开,再进入堂屋内。这时,众亲友们就会一齐涌入屋内,在司礼先生的安排下,围着堂屋中央的两位新人按长幼次序站好,拜堂仪式正式开始。只听司礼先生高声喊道:“堂屋内外肃静,闲杂人等回避,有事者各执其事,无事者不得喧哗——堂前放鞭炮,堂内燃烛,各就各位,婚礼开始!”
院坝内立即鞭炮齐鸣。接着,司礼先生高声唱道:”东方一朵红云开,西方一朵紫云来。
两朵祥云天上合,华堂迎出新人来——新人进位!”
堂屋正中的新郎和新娘按男左女右的方位两边站好后,司礼先生开始司仪:“桃之夭夭配凤凰,之子于归正相当,牛郎织女鹊桥会,夫妻双双拜高堂——先拜天地、跪——”新郎新娘遵从司礼先生的语导,或跪下磕头,或站着行礼。“一拜皇天厚土,二拜日月三光。三拜天长地久,四拜地久天长——起!”新郎新娘刚刚起身,又听到司礼先生的呼叫:“再拜高堂、跪——”新郎新娘又向男家双亲拜倒下去。同时,他们听到了司礼先生的赞颂词:“转身拜高堂,祖宗有灵光;神祗来相佑,偕老寿亦康。”
当听到司礼先生再唱说词“一拜双亲双福寿,二拜家门聚宝盆。三拜麒麟珍珠玉,四拜四季大发财”时,便再次对父母连磕四个头。直到司礼先生叫一声“起——”,二人才缓缓立身。接着,在司礼先生的导演下:“夫妻对拜——”彼此行了大礼,但听司礼先生口中念念有辞:“一拜白头到老,二拜相敬如宾。三拜多福多寿,四拜儿孙满堂。”
行完大礼之后,接下来,由伴娘(圆亲娘子)把中间打结的一段红绸拿出,将两端分别交与新郎和新娘手上。司礼先生继续唱道:“一根红绸长又长,右牵女来左牵郎,中间打个同心结,恩爱夫妻百年长——礼毕,男前女后,转入洞房!”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1950年至1976年期间),有些地方的结婚典礼跟政治形势走,司仪说的吉俚也有些变化,如“毛主席领导,我来当个介绍;你点头,我受礼;发财都从今年起;夫妻团圆,幸福美满;荣华富贵,多子多孙。”新郎牵着红绸,引导新娘缓缓进入洞房。整个行大礼(拜堂)程序完毕。
所有参加婚礼(男方)的亲朋好友,在知客师的安排下,归坐事先准备的席位,等着下一个程序(正酒宴席)的进行。
如今,许多家庭的婚典与婚宴都改在餐厅同时举行,且是女家男家合办。过去的部分习俗已经摒弃。不过,婚典会有主持人在乐曲声中致辞,请贵宾宣读民政局批办的结婚证书,请亲友代表验证,在新郎、新娘叩拜两家父母、接受父母、亲友、佳宾的祝福后,还要督促他们表演“猪八戒背媳妇”等十分谐趣的节目。整个典、宴都会在特别欢快的气氛里进行。
交杯酒:把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叫“卺”。新婚夫妇各拿一个瓢来饮酒叫“合卺”。“合欢”是一种植物,树皮灰色,叶似槐叶,小叶对生,白天张开,晚上合拢,夏季开花,花萼与花瓣为黄绿色,花丝为粉红色,称为“合欢花”,又名“夜合花”。人们将新婚夫妇比喻为合欢花,象征合欢偕老。周代,新婚夫妇拿瓢交换喝酒叫“合卺”,也叫“卺”,亦称“合欢酒”。商代,饮酒改用“尊彝”,亦称“爵”,即有三只足的酒杯。再后来,改为形状像爵的“角”做酒杯。新婚夫妇饮酒时,把两只酒杯的足用红丝线系在一起,夫妇交换着饮两个杯子里的酒(即新郎喝新娘杯子里的酒,新娘喝新郎杯子里的酒),谓之“交杯酒”。到近现代,饮酒改用圆形没有足的杯子,无法用红丝线系足,新婚夫妇饮交杯酒时,便各端一杯酒,交叉着从手腕中(手挽手)递出交与对方饮。所饮之酒,多为醪糟一般的黄酒。饮交杯酒的时间,一般都在夫妇拜过堂转入洞房,新郎揭掉新娘头上的顶帕(红盖头)后,圆亲娘子就在洞房内斟满两杯酒交与新郎新娘同饮。因“酒”与“久”同音,人们认为在结婚时喝了交杯酒才情深意合,百年长久,所以这个风俗流传至今。在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时期,没有粮食烤酒,就以茶代酒,故而称之为喝“交杯茶”,但饮茶的时间和形式仍然没有改变,当今亦然。
铺床:在高坪城乡,新人拜堂后,会入洞房休息片刻。此时,家人便请男方长辈的女眷将赔嫁的铺笼罩被取出,开始铺床。新娘子要给负责铺床的长辈献“铺床礼”。铺床的方法是:将十二个未解捆的稻草匀称地铺在床上,再铺席子、挂罩子、摆枕头、叠被盖。同时,边铺还要边唱吉利的颂词,如:
铺床铺床,金玉满堂。
娘家制罩,婆家制床。
抽屉大柜,分列两旁。
哔叽铺盖,摆在中央。
铺床铺床,一对鸳鸯。
—人起本,垒尖一床。
罩子挂得高,明年打三朝。
罩子挂得驼,明年喊外婆。
罩子挂得扬,明年请舅娘。
罩子挂得矮,明年生崽崽。
罩子高头现狮子,枕头高头睡鸳鸯。
新书台子新人来,一树奇花两处开。
今夜夫妻相恩爱,生对儿子肯定乖。
又:梭椤树,梭椤丫,梭椤树儿十八丫;
砍一丫,投牙床,某人做酒,请我铺床;
谷草一把,篾席一床,红罗纱罩挂牙床;
恭喜和贺喜,一盘瓜子都撒起;
瓜子上床,一对鸳鸯;
瓜子落地,个个成气;
瓜子开口,年年都有。
后来,女方娘家置办嫁妆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精细美观的机制布料代替了原先的土制布料,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更新。尽管如此,其风仍然尚存。所以,有人又在挂罩子时加上:
包单铺盖牡丹花,明年生个胖娃娃。
牡丹铺盖四只角,生个儿子读大学。
一副枕头二尺三,生个儿子要当官。
床铺好以后,还要抱一个胖娃娃在床上滚,表示新娘子明年要生个胖娃娃。滚后,新娘要给小孩“滚床礼”。吃过晚饭,由男方母亲点一盏灯送进新房,并边点灯边唱:
金灯盏,银灯台,我给媳妇点亮来。
新媳妇,来接亮,灯儿放在抽屉上。
照铺盖,好陪奁,照枕头,好针线。
脚踩踏凳弯又弯,新人陪奁盖四川。
脚踩踏凳如踩草,新人陪奁办得好。
新媳妇要给老太婆送“点灯礼”(一根毛巾、一双布鞋),并接唱:
金灯盏,银灯台,今夜我妈点亮来。
照小边,无外线,照大边,无陪奁。
只因爹妈银钱紧,没给女儿办陪奁。
拜百客:新郎和新娘拜了堂、回洞房休息一阵后,开宴前还要出来拜百客。“百”即多的意思。拜客,不是拜所有的客人,主要是拜祖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伯叔父母,以及兄嫂等。拜客仪式由叫(司)礼先生主持。拜客开始,叫礼先生喊,“请新郎新娘出堂(从洞房走出到堂屋)拜百客咯!”。新郎、新娘来到堂屋中间,按男左女右顺序面向神龛站立,听从叫礼先生指挥。开拜时先拜父母。叫礼先生喊:“请父母双亲大人升堂受拜!”当父母亲在堂前站定后,叫礼先生说:“婚姻乃人之大伦,兴家之大道。××年×月×日,二老之某(长、次等)子完成终身大事,以便兴家立业,传宗接代。子媳今于堂前拜谢父母,请受拜!新郎、新娘跪(男作揖、女打躬后跪下),叩首(磕头)、再叩首、三叩首,兴(起立后又作揖打躬),礼毕!侍立。”接着拜祖父母,再拜亲戚。叫礼先生喊:“请姑父姑母升堂受拜!跪,金童玉女拜百客,天灵地秀人更杰,千喜万福从中来,福寿绵绵同瓜瓞。起!”受拜者将拜礼(钱)主动放到堂屋桌子上。如给新郎挂红(将红绫斜挂在新郎右肩上左腋下)时,赞礼先生要唱“身披喜红,气象雍容,而今以后,福禄攸同!”如给新娘戴花时,叫礼先生赞道:“头插金花,宜尔室家,天长地久,富贵荣华!”依次将舅父母、姨父母、伯叔父母和兄嫂拜完后,兄妹及侄男、女要拜新郎、新娘,称之为“倒拜”。倒拜时,新郎、新娘要给侄男、女拿“欢喜钱”。通过拜客认亲,新娘在以后见面时才好称呼。如今,城乡的婚仪多在餐厅举行,宴客成为主仪,这天,双方父母都来到餐馆。便将拜父母一项改作新郎、新娘同拜双方父母于仪式中。到时,双方父母高坐台上,新郎、新娘在司仪人指导下,一并跪拜。老人们不但要祝福,还要给新郎、新娘发喜钱。在新郎、新娘拜完父母后,便在司仪人的倡导下,行礼致意拜百客。
拜灶:旧时,新郎、新娘在正酒这天拜完百客后,要立即转到厨房去礼拜灶神。据说,新婚这天不拜灶神,今后新娘烧不燃火,做不出好的饭菜。拜了灶神,今后灶堂里的火才烧得很旺,做出的饭菜才可口。所以,新郎、新娘这天一定要拜灶。拜灶仪式由厨师主持。拜灶时,厨师口说吉利话:“新人拜灶,灶内火笑,三天起手(结婚第三天进厨房做饭菜),做出佳肴。”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只鸡腿送给新娘,说:“吃了拜灶这只鸡,明年就当月母子。”新娘将拜灶礼送给厨师后,把这只鸡腿好好地保存起来,以免被人偷吃。据说,吃了这只鸡腿,一定会生个胖娃娃。因此,有结婚一年以上未生小孩的妇女,趁机去偷吃新娘拜灶时厨师送的这只鸡腿。所以,新娘子得到这只鸡腿还来不及吃时,一定要保存好。回门以后的第一天,也就是结婚第三天,便要下厨做饭菜了。唐代诗人王建在《新嫁娘》一诗中说:“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老人婆)食性,先遣小姑(秋姑子)尝。”这个习俗在民间已传了二千多年,至今高坪农村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大多地方已与城市和单位一样,早已摒弃了。
宴客:结婚期中,男家和女家都必办丰盛的酒宴以待客,通常称之为宴客。女方宴客,一般是三餐,即过礼迎亲这天晚上的“花圆酒”,女儿上轿这天早上的“正酒”,女儿回娘家这天中午的“回门酒”。男方宴客有四餐,即迎亲这天中午的“起媒酒”,因为要请媒人查看到女家过礼的抬盒应去的礼物(包括上梳开脸时用的绞脸线)是否摆齐,所以又称“看盒酒”;举行婚礼这天中午的“正酒”和晚上的闹房酒以及回门这天早上的“散客酒”。除闹房酒外,其余三大宴必须办“膀扣席”。正酒这天晚上的宴席,统称“闹房酒”,一般不办膀扣席,都用盘子盛装凉菜和腊菜,称摆“宵夜盘子”,极少的富豪人家也办席。特别是三大婚宴的正酒宴席最为丰盛,根据贫富的不同,菜可多可少,但不能出八个菜,因八个菜人称“叫化子”菜。最多者十二个菜。一般为九个菜,称为“九大碗”。因结婚是成双成对,所以这次宴席上的菜也是成双的。做菜买些什么材料,主人家是根据厨师的意见购买的。菜的名称为和盘(心、舌、瘦肉、猪肝、石花等拌的凉菜),烧白(酒米饭),烩肚,蒸酥肉(品碗),米羹,鸡,鱼,双膀(坨儿膀、铺盖膀或猪脚膀或称大膀、小膀),双扣(盐菜扣、糖扣),清汤(算一个菜)。特别富裕人家,以海参(炖猎蹄)代替烩肚。除此之外,不论好孬的菜都不能入席。出菜的先后次序,厨师是按照书上所规定的规矩进行的,事先码笼(上蒸笼)时就是按出菜先后次序进行的。这一天的菜除和盘、烩肚、米羹三种不进笼外,其余全部进笼,炒菜不上席。出菜前,主人家还要给厨师“开笼礼”,否则,厨师不按时开笼出菜。每出一样菜,鸣响(哨呐、锣鼓)师就要吹打一番,正菜(俗称“八大坨”的坨儿膀)上加有花,正客(俗称“贵客”,即送亲客)要给厨师送上“献花礼”,这份菜在正客未动筷子前,所有客人是不能动筷子的。后来,这些规矩逐渐被打破。菜的数量增加到十八至二十二碗,且凉、蒸、炒、炖、烧、汤菜,甚至面食、糕点、凉粉等等均可入席。现在,在餐厅举行婚宴,菜出到“半筵”时,还要上一盘甜糕,一碗银耳羹,叫做“甜点”,并上一碗温开水,让客人洗汤匙(调羹)。客人吃甜点时,上菜的速度放慢,让客人吃烟稍事休息。以后继续上菜,最后出一碗圆子汤。农村宴席出菜时,还是要讲规矩的。放有葱子的菜不能先出,否则就认为是“犯冲”。圆子更不能出在鸡的前面,这样做就认为是“撵客”,俗话说:“先出圆子后出鸡,吃了各自奔东西。”
宴席是事先将桌子摆好了的。过去的桌子一般都是用数块木板镶嵌而成的方桌。摆桌的人要将有镶嵌缝的两端朝左右两侧,不能朝上下方。不论房屋的坐向如何,堂屋里安有神龛那方为上,相对方为下。房外安宴席,上下方也按这样定。一桌共坐八个人,上方左边为第一位,右边为第二位;下方左边(面对第二位)为第三位,右边(面向第一位)为第四位;以上方为准,左方的左边为第五位(挨着第四位),右边为第六位(挨着第一位);右方的左边为第七位(面向第六位),右边为第八位(面向第五位)。应将酒壶摆在第八位的右侧,因第八位是这一桌最小的位子,坐第八位的人应斟酒。每个位子摆放一个“醋油碟”、一个酒杯、一双筷子(筷子头要离桌沿一厘米,否则视为不礼貌),桌子四角各摆一碟凉拌萝卜丝,这叫“吊角碟子”。
在新郎、新娘拜灶后,厨师一切准备就绪时,知客师便请客人入席。正客及押轿客不论年纪大小、辈分高低,都必须安在首席(第一位,俗称“上八位”),媒人及姑父、舅父、姨父等安在同桌作陪。其他席桌,年长的长辈坐上席,年轻的长辈坐下席,年纪虽大辈分却低的人均坐两侧。如果父子两人均该坐上席(儿子职位高)时,则不能同席。客人坐好了以后才上菜,上菜时要放鞭炮、吹唢呐、敲锣打鼓。以后每上一份菜时,就要吹打一番。桌上吃不完的菜,允许客人将自己应该吃的那一份挑在碗里,下席后用纸包着带回家去。出汤时,菜就出齐了,客人就可以用饭了。用完饭后,如该桌坐首席的客人未下席,其余的客人都不得退席,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懂规矩,没有礼貌。
如今,此俗在川北农村有的地方还仍然效行,而在城市和机关单位,已合在餐馆举行的婚宴中,以新郎、新娘逐一向各席宾客敬酒致意所代替了。
(注:过去结婚时,禁用虾作菜,犯忌。)
“烧火佬”游街:高坪区石圭、长乐等场镇上,村民娶新媳妇的正酒那天,新郎倌的亲朋好友在正酒的午饭完毕后,会给新郎倌的父亲打上花脸、戴上高帽子,并让其手持吹火筒、胸前挂着写有“烧火佬”的牌子,打着锣鼓,“押”到场镇街上去转游,并要求其边走边喊:“今天我开始烧火煮饭了。烧火佬就是我,我就是烧火佬!”,所到之处,引得众街坊邻居们笑得前仰后合。
闹洞房:男方正酒那天的晚饭后,主人摆上“干盘子”(即花生、糖果等),请客人吃“闹房酒”。多数人在堂屋里与主人边吃边摆龙门阵,部分亲朋好友,不论班辈,趁着“三天不分大小”的世俗,涌至新房,对新郎倌戏闹,逗新娘子发笑。他们或要新郎倌猜谜,或要新娘子认物,开展的各种打趣活动,无所不用其极。有的甚至睡卧在新郎、新娘床上,说一些低级趣味的话,一直喧闹到深夜。最后,经男方母亲和一些亲戚中的女长辈再三交涉,才欢天喜地散去。
闹洞房的情景大致是这样的:小青年开始进洞房时,由先跨进门槛的人唱:
一到洞房把门进,听我说句四言八。
哥哥嫂嫂加油干,明年生个胖娃娃。
一进洞房笑呵呵,恭喜哥哥讨老婆。
明年房中生贵子,长大要把高官作。
进了新房看见床上的花被盖、花枕头,就有人接着唱:
花铺盖,花枕头,今夜哥哥睡哪头?
这头那头都不睡,要睡嫂嫂怀抱头。
进洞房后,多数人就围坐在桌子旁,并把新郎、新娘拉来同坐一根独凳上,如坐不稳,就强迫新娘坐在新郎大腿上。坐好后,就举行仪式,大家按准备好的次序进行。如第一个节目是向新郎新娘送礼。礼封摆上桌子后,叫新郎拆封,叫新娘说出送的是什么礼。礼封里分别装的是筷子、杯子、枣子和水果糖,新娘如说筷子,闹房的人就逼着新娘说有多“快”,要求说出具体时间来;新娘如说是杯子,大家又要新娘说什么时间“背子”;新娘如说是枣子,大家又要新娘说有多早,并问是几十天或几个月就要生儿子?新娘不能说,就要嬉闹一阵子。新娘如说这件礼物是糖,闹房的人便将一颗糖用事先准备好的线拴上,一人提线,要新郎、新娘同时张嘴在空中咬食,使得二人嘴挨嘴、牙碰牙才吃上这颗糖的一半,逗得满屋子人哄堂大笑。
第二个节目是要新郎、新娘唱歌。如新郎不会唱,便要新郎给新娘敬礼请新娘唱。当新郎给新娘敬礼请新娘代唱时,大家都说新郎怕老婆,是个耳朵,又大笑一场。
第三个节目是给新郎、新娘送对联。一般的对联编得低下庸俗,有的甚至不堪入耳,硬要新郎、新娘分别解释,这时又要捣闹一阵子。最后由闹房者一人代作解释,屋子里又喜气洋洋地大笑一场。
第四个节目是要新郎猜谜语。打的谜语虽然谜底可以,但谜面话语却非常粗鲁庸俗,要新郎、新娘边说谜面语边猜谜底,新郎、新娘不从,又要笑闹一场,最后由闹房人说出谜底才算了结。
第五个节目是逼新郎喝酒。闹房人事先准备好,如每人要说《四书》上的一句话,且要“人”字起头,“人’字结尾,要新郎说在最后,说不出就要喝一碗或一大杯酒。闹房的人分别说:“人而不仁”“人之为道而远人”“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等。大家都说完了,让新郎没有说的,硬要新郎喝一碗酒。当新郎推不脱要端碗喝时,新娘怕新郎喝醉,暗地拉他一下,示意他不要喝。新郎却失口说出:“人家还没拉你,你要拉人!”新郎说的虽不是《四书》上的话,但也算“人”字起头,“人”字结尾,便坚持不喝了,大家又尽情地笑闹一场。另外还有一个条件,通常要每人说四句话,分别贯入字令。如:四句话里要说个“无声”“交情”“爱人真爱人”等。仍然要新郎最后说,说不出要喝一碗酒,目的还是想把新郎灌醉。闹房者分别说:
“竹纸落地无声,与笔交情,写出妙文章,爱人真爱人。”
“绒线落地无声,与针交情,绣出双鸳鸯,爱人真爱人。”
“头发落地无声,与梳交情,挽起蟠龙髻,爱人真爱人。”
新郎说不出时,闹房者硬要新郎喝一碗酒,新郎不喝,又笑闹一番。
最后一个节目是吃菜。在闹了大半夜之后,腹中有点饿了,便开始吃菜。但目的是不让新郎吃,又出上难题,要说《四书》上一句话才可以吃,说不来就不准动手,也是新郎后说。闹房者第一个说:“子谓公冶长,我先吃颗糖。”第二个说:“敏而好学,抓把花生剥。”第三个说:“孟子见梁惠王,我来拈丁点(点点)尝。”第四个说:“仁者乐山,照倒好的拈。”第五个说:“智者乐水,我就不停嘴。”第六个说:“王孙贾,抓一把。”第七个说:“与其媚于奥,端起盘子倒。”第八个说:“不偏之谓中,端起盘子空。”第九个说:“启予手,端起走。”第十个说:“小人怀惠,我端一盘退。”此时,一些人已自动离开了洞房,还有少数未闹尽兴的以及在新郎床上睡着了的人,在新郎的母亲和其他客人的劝说下才离开了洞房。闹房闹到子时,送亲客中的送亲娘子——女方的嫂子,就会邀请男方的女性长辈,将继续闹洞房的人劝走,并将洞房门锁上,以便新郎、新娘早点就寝。
同房:闹洞房的人离开洞房各自去睡觉后,新郎才去关好房间睡觉。有的是圆亲娘子帮助把门拉来关上。据说,新郎自己关门不好,那样太急了点,将来要惧内。也有说这样做很好,新娘子今后会规规矩矩在家。上床睡觉有规矩。新郎脱鞋不能和新娘子的鞋放在一起,要放在新娘子晚上起夜脚踩不到的地方,如果万一被新娘子踩到了,会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新娘子先上床,因为先上床才能睡在里边。女睡里头男睡边,并不是大男子主义的表现,而是过去人烟稀少,兽类多且常伤人,男人身强力壮挡在外做保护妻子的屏障。久之形成习惯,就沿袭下来。脱下的衣服,过去还没有专门的衣架,也得按规矩搁放。妻子的衣服不能放在丈夫衣服的上面,否则丈夫将被妻子挟制一辈子。新娘子上床,也一定要睡在喜布上(这块喜布是新娘子娘家所备嫁妆之一,是一块特制的白布,用来验证新娘子贞操的)。在封建社会里,对女子贞操看得非常重要。结婚破处在思想保守的旧社会是新婚夫妻第一次上床的大事,尤其是那些殷实的大户人家,认为这是新郎检验妻子是否还是处女的唯一方法。如果不是处女,就会认为妻子没有德行,将会把她休掉,新婚的女子往往会含羞带愧,一生抬不起头来,严重的还会闹到女方自杀的地步。所以,那时的第一次上床,是对新娘子的重大考验。假如第二天早上起床见白布上有红(血迹),说明新娘子是贞洁的,反之则不然。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新郎要计较,那么对新娘就会很不利。如果新郎比较开朗,深爱女方,那就不计较了。有的新郎家庭贫穷,又没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对此问题也不以为然了。
新郎新娘入睡时,房内的灯不能灭熄。如果门外有人逗趣,新郎、新娘可不予理睬,更不能开门追逐,也不能让人进屋拿东西。否则,会认为是不吉利,要么不能百头偕老,要么疾病缠身,要么家无宁日。
知客:新婚这天,由于客人众多,新郎家要请接客师和支客师(统称为知客师,一般都由男女各一人担任)。接客师和支客师都是当地有文化、有知识、懂礼节、能说会道、小有名气的人。当押轿客的滑杆快到时,接客师要手拿一封书子到朝门(即院坝边的仪门),若无朝门就在地坝外去迎接。押轿客走至燕窝大门前时,男家主人将“押轿礼”送至押轿客手中,接客师便将押轿客请至地坝左边(大边)的桌位上坐定,立即泡茶,端洗脸水,这叫“迎风”“洗尘”。当花轿到地坝时,男方的佳宾便陪同押轿客到朝门外去散步闲游,不看拜堂。新郎、新娘拜堂后,贵客(送亲客)才能到家。当贵客的小轿或滑竿距朝门还有一段路程时,男女接客师便手持大红书子前去迎接,贵客行至地坝时,鸣响师要吹唢呐、敲锣打鼓,欢迎贵宾的到来。在迎风洗尘后,安排在特殊的桌位上饮茶休息。送亲客一定是新姑娘的亲兄嫂,如无亲兄嫂,便请伯叔家的兄嫂送亲,新姑娘是不请姐姐送亲的,据说是预防“姐送妹,穷三辈”,这种习俗在农村中流传至今。
婚宴时,男女支客师分别安排男女客人入席,首先将男女贵客安排在贵宾席的首席位子上,再安排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佳宾作陪。下席后,或饮茶,或闲谈,或散步,都由上述佳宾陪同,不能怠慢。
在晚上安铺时,一定要将男女贵客分别安排在离新郎家稍远一点的邻居家里,不让贵客听到闹房时那些惹人发笑的趣话和一些不堪入耳的粗俗怪话。
这天晚上客人很多,不能一一安排在固定床位上就寝,必须铺设一些临时地铺,请来帮忙铺设地铺的主妇,边铺边唱道:
我给客人来铺床,好让百客睡眠香。
一层铺上金谷草,二层铺上席一张。
三层铺的花卧单,四层铺的朱红毡。
白麻罩子红罩檐,有请百客睡得完。
姑娘姊妹不请睡,我陪大家到天明。
]回门:就是新娘带着新郎第一次回娘家。正婚的第二天吃过早饭(散客酒)谢了媒人便立即回门。新郎新娘坐上滑杆,带上两起礼信(即:礼物,如猪肉、糖果、细面等)和红包(内装送给岳父母、姨姐妹和内侄男女的钱),同送亲客、押轿客一道回门拜见岳父母。送亲客离家前,男方要打包相赠,一是红包(内装钱),二是宝塔形封包四至六个(内装红蛋、花生、核桃、饼干、糖果等)。新郎赠送给岳父母的礼品放在新郎滑杆上,赠给送亲客和押轿客的礼物,分别放在送亲客和押轿客的滑杆上。一路上,押轿客在前,女送亲客第二,男送亲客第三,新娘第四,新郎殿后,依次前行。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必须安排新贵人(新郎)坐首席,女方的姑父等佳宾作陪,因此,“坐上席”成了款待送亲客和新贵人的专用语和专利。按习俗,新婚三天不能空洞房。于是下午,新郎从岳父母家回转时,岳父母要打包相赠,一般是六至十个包,也有少到四个、多到几十个的。包内装红蛋、皮蛋、糍粑、糖果、饼干、发糕、干酥肉等,一并放在滑杆上。女方兄弟还要短送一程,有的则送了一程又一程。一路上,新郎滑杆在前,新娘滑杆在后。因有“回门时天黑回家主生男”的说法,所以必须尽量挨至天黑时才回家。到家时,大门已关上,不让新郎、新娘进去。新娘在外面叫开门时,秋姑子(新郎之妹)在屋内唱道:菜子开花遍地黄,今天嫂嫂到我房。
若要我把门打开,你把礼信拿出来。新娘接着回唱:一根门闩五寸长,屋里关个秋姑娘。
你把门儿大打开,送你一封米花糖。在新娘子答应给钱或礼物后,秋姑子才将大门打开(也有关房门的),接新郎新娘进屋。因有“结婚三天内不能空洞房”的说法,所以,如果新娘家与夫家的路程较远当天不能返回婆家者,必须要过了三天才能回门。在未回门以前,新娘子是不能到亲友或邻居家去的,去了就视为不吉利,不仅不能进屋,而且还要挂红赔不是。
翻箱:新媳妇在回门前,要将陪奁中的一口箱子和钥匙交给“老人婆”(男方母亲)。箱子里装的是新媳妇亲手给“老人婆”做的一套衣服及鞋袜(有的装的衣料)等。箱子的四角还要放一定数额的钱币,说是用来压箱子,实际上是要“老人婆”翻箱之后,再按钱币的数量添新,作为人母对新来儿媳妇的见面礼。所以,男家主妇(老人婆)在儿媳妇带着儿子回娘家去后,她就要将箱子打开,逐一翻验一遍。将儿媳妇为自己做的衣服和鞋袜(或是衣料)取出来,再数一数儿媳妇在箱子四角放了多少钱。随后就从自己的衣袋里取出相同数目的钱来,如数加放在原来儿媳妇放的钱上面。完成之后,把箱子盖好锁上,待小两口从女方家回来,再把钥匙交给新媳妇。这就是高坪城乡多年来一直承传的“翻箱”之俗。这也是媳妇尊敬婆婆、婆婆热爱媳妇的第一次具体体现。
寄礼:就是代办婚礼,是旧时男女结婚的又一种礼仪形式。过去,婚礼一般是在男方家进行的。如果男女双方家庭相距太远,又不能不遵循许多重要的礼仪习俗,比如大婚三日不空洞房,远距离的男女双方家庭就办不到。所以,新郎只有事前准备好彩礼到女家或附近客居,待良辰吉日一到,就在女家完成结婚礼仪。也还有在一方的朋友家举行婚典的,同样也称寄礼。以寄礼结婚的夫妇,多半要在新娘娘家或朋友家住上些时日,待以后选定了吉日,再相偕回到夫家。川东北地区地处丘陵地带,过去因交通不便和社会环境闭塞,几乎全是择近选婿来联姻。故以寄礼形式结婚的不多,只有极少数家庭,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把姑娘嫁得远些。还有,在外的官吏和个别客居商人,多以寄礼的方式在外结婚。也有在他乡谋业,有了地位、发了财的主子,在客居异地中的纳妾者,由于回老家太远,又有大老婆在故土原籍,面子上不好处,就不能将小老婆带回老家过礼的,才采取寄礼的形式。
现今的年青男女采用寄礼方式结婚的越来越多了。因为他们大都是外出务工的打工仔,为了挣钱,婚礼的置办只能在工作地就近举行。
圆房:过去,高坪农村有些极贫户,靠打短工、帮长工、出卖苦力来维持生计者,不但养不起儿女,更谈不上按正规规习俗为儿女举办婚娶,所以,女方父母往往都在女儿几岁时就托人抱养给人家,男方父母就作为“抱干女”(童养媳)收养在家。当儿女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让他们简简单单成亲,组成家庭以传宗接代。由于这种结婚形式非常简单而隐密,男女双方互不看婚期,不办礼品和嫁妆,既不办酒席,也不举行仪式,只是在农历腊月三十这一天的晚上,由“老人婆”给干女儿梳头开脸后,即可和自己的儿子拜堂成亲。这种简单的结婚形式叫“圆房”。虽然,这种习俗早已在城乡中彻底根除,但在农村里,至今还流传着“桃花开,李花谢,干女子拜堂三十夜”的民谣。
附:传统婚嫁吉俚
铺床吉俚(一)
铺床铺床,儿孙满堂。
先生贵子,后生女郎。
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一铺金,二铺银,
三铺床上桃李园,夫妻恩爱一百年;
四铺铺上四季财,金银财宝滚滚来;
五铺六铺是致富,七铺八铺堆金库;
九铺铺上大元宝,十铺铺的真是全。
新毛毯,鸭绒被,小两口子一头睡;
明年一生生一对,天生一对状元郎。
(放枕)
鸳鸯枕头床上放,绫罗绸缎装满箱。
(滚床)
今天来滚床,明年生对状元郎。
(撒枣)
大红枣子撒几把,早生贵子早当爸。
(按床头)
四个床头按一按,生个儿子当大官。
四角被子扬一扬,生个儿子当宰相。
铺床铺得这么好,一对双双跑不了;
铺床铺得这么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铺床吉俚(二)
铺床铺床,金玉满堂;
罩子挂得高,明年打三朝;
罩子挂得矮,明年下仔仔;
花铺盖花枕头,看你新娘睡那头。
(搜集整理人:胡玉兰)
铺床吉俚(三)
梭椤树,梭椤桠,梭椤树儿十八丫。
砍下丫,投牙床,主人办酒,请我铺床。
金草一把,软席一床,红罗纱罩挂牙床。
恭喜恭喜,瓜子撒起;瓜子上床,一对鸳鸯;
瓜子落地,个个成器;瓜子开口,年年都有。
铺床吉俚(四)
新郎新娘进新房,新房里面喜洋洋。
进屋一片新景象,红绿彩灯放光芒。
一张床儿四角方,张郎设计鲁班装。
中间雕起银牙纹,两头做的亮格窗。
叫我铺床就铺床,一生贵子与姑娘。
少生优生记心上,幸福生活万年长。
快把新床铺妥当,新郎新娘入洞房。
天生一对配成双,恩爱夫妻万年长。
拜堂仪式吉俚(一)
吉日辰良,天地开张;
新人跨门,大吉大昌。
左脚门生贵子,右脚门状元郎。
今天办婚事,记得二爹娘。
先拜天地,后拜高堂;
男前女后,夫妻对拜,转入洞房。
红罗罩子,挂在牙床上。
二人坐床喜洋洋,交杯酒儿真是香。
交杯酒儿吞下肚,得个宝宝状元郎。
拜堂仪式吉俚(二)
日吉辰良,天地开张;
新人下轿,大吉大昌。
桃花灼灼歇凤凰,郎才女貌正相当。
牛郎织女雀桥会,夫妻双双拜高堂;
一拜天长地久,二拜龙凤呈祥,
三拜福禄寿喜,四拜金玉满堂,
夫妻交拜幸福长,男前女后入洞房。
吹打乐队吉语
(初到主家时:来到贵府宝殿,满堂文武高官。
今日前来参拜,恭喜代代发财。
(起歌堂时:走进大堂喜洋洋,迎灯大姐迎新娘。
喜蜡点在大堂上,迎宾大师起歌堂,
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撤歌堂时:天上仙女配牛郎,吉日吉时撤歌堂。
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起轿时:花轿启程喜洋洋,天上仙女配牛郎。
感谢父母养育恩,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拜堂时:来到堂中央,牛郎织女配成双。
今日成婚后,永远福寿长。
(进洞房时:脚踏银地进洞房,满堂金银喜洋洋。
牛郎织女来相会,幸福夫妻百年长。
(离开主家时:金花配银花,感谢支客师,道谢主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