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小人书。
儿时,文化生活匮乏,村子里没有电视,只有偶尔村社红白喜事放一场电影。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看得最多,印象最深的便是小人书了。小人书又称连环画,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很流行。
我的父亲是村小教师,除了自己爱看书报外,他还给我们三姊妹买小人书看。读小学前,小人书上的字我们三姊妹根本看不懂,但上面的图画深深吸引我们去一页一页地翻看,从不间断。虽然不懂上面的文字是什么,但小人书上的图画也能勉强看懂,一旦有看不懂的时候,我们便问父亲:“爸爸,这是什么意思啊?”父亲会指着图画下面的文字,结合图画给我们解释。我们问:“爸爸,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看懂这些小书啊?”爸爸说:“你们长大了,认识字就容易看懂了。”当时我们好渴望长大,好希望真正看懂小人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识字越来越多,渐渐能完全看懂小人书了。家里的小人书多半是爸爸给我们买的,还有我们用自己的私房钱买的,也有在学校图书室借的,还有从小伙伴那借的。小人书美丽的封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奇特的内容,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小人书内容丰富,有战争题材的、有历史题材的等等,很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片段,让我看得如痴如醉,不忍释手。在小人书中,《西游记》中的唐僧的仁慈、孙悟空的勇敢、猪八戒的搞笑以及沙和尚的憨厚与现在电视连续剧的人物形象高度吻合,如出一辙。《小兵张嘎》这本小人书我印象最深刻。虽然是画面,但书中张嘎的满脸英气深深地打动了儿时的我。张嘎上树捣鸟窝、与敌人打水战的生动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家乡还没有电灯,夜晚用煤油灯来照明。做完作业后,我在煤油灯下看小人书,有时不注意靠煤油灯太近,一不小心把前额的头发都烧着了。但我看小人书象着了迷,兴趣依然不减,依然不在乎,还是在煤油灯下看小人书。在白天,在夜晚,在每一个春夏秋冬,小人书给了我温暖的世界。那时的小孩子往往比谁的小人书多,谁的小人书好看,一旦有客人来到家里,谁就把自己收藏的小人书一股脑展示出来,炫耀自己。在我家的小柜子里,除了父亲的书外,就是我们三姊妹珍藏的小人书。
那时,小人书除了在家看,在学校的图书室看,家乡川北龙蟠镇街角也有小人书租阅和售卖。每次赶完龙蟠场,我便从母亲那要来几角钱,在街角租小人书看。小人书老板把小人书用线串起挂得老高,我们踮起脚才拿得到,有时老板也把书放在旧书柜里。看书者给5角线可以看一上午,但不能带走。每次赶场,看小书成为我的习惯。从小人书上,我渐渐读懂了爱,读懂了珍惜,小人书给予我人生的启蒙,开启了我的花样人生,为我知识改变命运打下了基础。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家修房子。家里有很多旧书,包括小人书,父多说,你们都那么大了,成人了,小人书也用不着保存下去了,还是作为旧书卖掉吧!言辞里充满了无奈。看着伴我走过童年,走过少年的小人书,我泪眼朦胧。谁能懂我对小人书的深深情感!小人书里深藏着大世界啊!其实,小人书并不小!小人书给了我一个个美丽而又深刻的世界,给我的灵魂以启迪。
流年似水,岁月如梦,无声无痕。伴着小人书点点书香,我己不惑之年。现在不流行小人书了,市面上再也看不到小人书了,那些看小人书的日子已经成为记忆。
我始终忘不掉那些与小人书相依相伴的日子。在我的梦中,时常浮现那一张张泛黄的纸页,整整齐齐的封面、深深浅浅的底线,虽然时光荏苒,但小人书在我心中的位置从未改变,伴看书香,我一直徜徉在小人书的世界。
作者简介:
贾海,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内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终身客座教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作协副主席。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歌词30余万字。著有个人散文集《等待》《那片海》。曾获四川散文奖、第二届大巴山文艺推优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励若干,作品被收入多种文学读本及选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