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朱德故里有一种向往。唯有仪陇朱德故里,依然风景不断,令我心生豪迈!
在这个春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从南充嘉陵广场出发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经过了一个个村庄,我来到了久违的朱德故里。
大约经过2个小时,我来到了朱德故里景区的综合服务大厅,受到了工作人员的接待。然后转乘景区观光车来到了朱德故居纪念馆。一到纪念馆,一尊高大威武的汉白玉朱德塑像矗立眼前,朱德元帅向游客们挥身致意,甚为凝重。很多游客在此留下了珍贵的照片,有游客打起了“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横幅,留了影。纪念馆建筑风格为川北民居样式,呈四合院格局,分为四个展厅,整个陈列布展采用了现代多媒体和幻影成像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展示了朱德元帅在青年时期和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生平事迹和文物。以时间为主体,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再现了朱德元帅由一个佃农子弟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光辉一生。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让我真正了解了朱德元帅,真正为他的革命精神所震撼。
参观朱德故里纪念馆以后,我沿着山间小道来到了琳琅山腰。琳琅山并不是一座名山,但你伫立于山高箐深的它时,用冷静的双眸凝视它的身姿,你就会瞬间被它恢弘而博大的气势所震慑。安静的山,安谧的水,让人神往。深深的吸一口气,你必须调整带着浓重市井气息的呼吸。琳琅山中有琳琅桥,桥边有树林,桥下有碧水,是那样的安谧和澄澈。举目四望,静的山,静的水,静的树林,一切都徜徉在梦乡。
过了琳琅桥,再拾级而上,我来到朱德故居。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结构房屋,是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据说朱德从九岁开始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有堂屋、厢房、厨房和猪圈,还有仓房。屋内按照朱德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朱德及其家人用过的物品,这些都是朱德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见证物。往西边走过一段石铺路,我们来到了朱德的诞生地,李家湾。这里本是丁姓地主废弃的一座粮仓。当年朱德的祖父佃租了丁氏的田地,并租下了这右侧的房屋做住房。朱德就诞生在一间狭窄矮小、面积仅有十几平方米的木板仓屋里。直到朱德九岁时,丁姓地主逼租退佃,朱德全家才被迫搬离此地。再往西边,是朱德及母亲陈列室。该陈列室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展示了朱德与母亲的生活。这不禁使人想起朱德那篇脍炙人口的《回忆我的母亲》,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才养育了一代伟人。朱德元帅虽是七尺男儿,但却有赤子深情,尊老孝老,为世人立下了榜样。
到了山下,我乘观光车来到了丁氏庄园。丁氏庄园是由富甲一方的丁氏四兄弟合建,是川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地主庄园。有房108间,门120道。内有花园、天井、炮楼,外有护城河围绕。整个建筑中西合壁。院内门庭对称,雕梁画栋,楼阁亭榭布局雅致,结构巧妙。
朱德故里以朱德精神为主题,是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胜地。它让我们重温激情岁月,感受祖国文化,激励我们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我们振兴民族,建设祖国的热情,更使我们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这里有全国文物保护3处,省级文物保护11处,是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
离我最近的,是你,琳琅山。离我最远的,是你,琳琅山。让我觉得不舍的,还是你,琳琅山。也许,我们向往“采菊东蓠下”的悠闲,我们心仪“人迹板桥霜”的静谧,我们追寻“低头弄莲子”的祥和-------。而身近朱德故里,它恰能带给我们激动、敬仰、振奋的感受。
当太阳光有一点热度的时候,我告别了这安谧的朱德故里。让今天的人们都能走近朱德,走近历史,开创未来。
作者简介:
贾海,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内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终身客座教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作协副主席。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歌词30余万字。著有个人散文集《等待》《那片海》。曾获四川散文奖,第二届大巴山文艺推优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励若干,作品被收入多种文学读本及选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