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它有一个长而时尚的题目:《晚清传奇朋友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事功与交际》。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不是三位古人吗?而“朋友圈”却是当代网络流行后才频繁使用的现代词。这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必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我正是在好奇心的指导下,翻开了这部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四川作家马青尘、冯俊龙合写的非虚构著作。
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本书试图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生平交往为主线,表现三人在艰难时世中的奋斗,在理想和现实间的取舍。从人性角度切入历史现场。从历史深处还原人物面目。从而挖掘三人关系中的奥秘与真相。
也可以认为,它是国内首部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晚清重臣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的重要著作。那么,三位古人有着怎样的“朋友圈”呢?
坦白说,我读的历史书籍很少,历史知识停留在当年读电大时的《中国通史》课本中。只记得晚清有赫赫有名的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但几十年过去,脑海里就只剩下他们枯瘦的名字了。特别感谢《晚清传奇朋友圈》作者马青尘、冯俊龙,他们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晚清重臣神奇地活了过来,血肉丰满地站在了我的眼前。
作者讲他们的故事,不再是教科书里那样一个人一个人单线叙述,而是三个人的故事互相紧紧地缠绕,穿插。而且他们也不再是教科书里那样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而是有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有他们的个人理想、他们为人处世的哲学。而这一切,又离不开他们共同所处的那个时代——摇摇欲坠的晚清王朝。
时势造就的英雄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用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身上十分贴切。晚清是我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垂死挣扎的特殊时期,曾左李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都有对朝廷的绝对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有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个人理想。他们以儒家“修齐治平” 作行动指南,为那个时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以不夸张地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就像三根擎天巨柱,努力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他们的政治生涯交织着军事征伐、洋务革新与民生治理,既承载着国家存续的宏大使命,又直面百姓生计的微观困局。
首先,我们看看曾国藩。
他对于清廷,最大的功绩就是在清朝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之时,招兵买马自筹经费创建了湘军,坚持“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通过深沟高垒、围困断粮等方式,最终攻克安庆、天京等战略要地,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后又剿灭了捻军,使清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稳定。
第二大功绩是他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等都得到过他的栽培和举荐。他对自己培养的下属,不但“扶上马送一程”,甚至宁愿搭上自己的清誉,因此,他的圈子内汇聚了众多有识之士,为清政府储备了一批重要人才。他还注重培养新式人才:设立兵工学堂,派遣留学生,为中国培养首批近代科技与外交人才。连曾经与他是死对头的左宗棠也由衷赞誉他“谋国之忠,知人之明”。
第三,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中国首个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与李鸿章等合作创办江南制造局等军事企业,引入西方技术制造枪炮、轮船,开启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
我们再来看左宗棠。
虽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功臣,但他最能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那就是收复新疆,维护了中华民族大一统。
收复新疆,左宗棠受命于危难之际。
当时,新疆地区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地方割据势力相互争斗。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下,趁机入侵新疆,占据了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同时,俄国也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声称是“代为收复”,实际上是妄图长期霸占。应当说,在此危难之际,收复新疆已经刻不容缓。
但是,此时李鸿章等却主张放弃新疆,专注于海防;而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故提出“塞防海防并重”。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内部的激烈的“海防塞防之争”。
幸好慈禧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糊涂,左宗棠终得到支持。于是,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战略决策。同时巧妙利用俄英矛盾,通过官商胡雪岩从英国汇丰银行借到大笔军费,又与俄国人订立了购粮合同。这样,使英、俄为了自身利益,就不再干涉中国收复新疆的行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充分准备,左宗棠用刘锦棠率领的精锐部队,神速地先收复了北疆,后来又收复了南疆,维护了国土完整。
在左宗棠收回大部分新疆地区,沙俄却仗着军事优势,妄图长期霸占伊犁。
年近七旬的左宗棠以他的老迈之躯,做出了感天动地的壮举——抬棺出征。他的棺盖上刻着“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 ,将士们看到主帅视死如归,都愿拼死作战,收复伊犁。
抬棺出征的壮举如同向沙俄投了一个重磅炸弹,最终迫使沙俄在当时中俄谈判中做出让步。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伊犁地区重回祖国怀抱。抬棺出征的壮举,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不朽传奇,激励着后人坚持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左宗棠收复新疆,捍卫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现代版图的确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左宗棠更令人尊敬的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军事家。他收复新疆不只停留在夺回领土上,还积极推动新疆地区的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他组织军队屯田垦荒,兴修水利,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最具有政治家风范的是他还多次向清朝廷奏请应该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新疆的行政管理,以巩固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他的推动下,1884年,新疆行省正式设立,彻底粉碎了英俄列强侵占新疆的野心。
我们最后看看李鸿章。
虽然,在后人心中,李鸿章就是一个卖国贼,但从《晚清传奇朋友圈》中列举的事实来看,客观地说,李鸿章不过是慈禧绥靖外交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而已。
我们看到他作为晚清重臣,顺应时代潮流、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势下,试图挽救国家危局做出的努力。
这个“卖国贼”有一件事颇感动人。他去日本谈判遇刺之后,头缠绷带,强忍剧痛,仍坚持谈判。他抱着“争一分是一分”的愿望,在谈判桌上拼尽全力,苦苦挣扎,“几至于乞怜,舌敝唇焦,磨到尽头处”。他的据理力争,使日方作了较大让步。最终使清廷赔款减少三分之一,割地减少近二分之一。由此可见,李鸿章骨子里也是爱国的。只是清廷此时已经日薄西山,没可能起死回生了。
与曾国藩左宗棠一样,李鸿章也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李鸿章是北洋水师创始人,创建了中国近代海军。还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主持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同时开办了新式学堂背着武备学堂,首开近代陆军教育之先河。他的这些作为,开启了中国工业、军事和教育等方面近代转型的征程,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近代中国外交周旋方面,李鸿章也是功不可没。在晚清国力衰微、国际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他代表清政府进行外交谈判,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也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力争取减少损失,并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维护国家利益,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外交智慧和努力。
当然,毕竟晚清政府那一条条不平等条约是由他亲笔签订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使中国丧失大量主权和利益,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也是他无法回避的历史责任。但客观地说,他的这些历史过错,更多的原因是他所处的时代——行将灭亡的晚清政府。

英雄的恩怨纠结
在书中,我们还看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一生知己知彼、亦师亦友,既为保大清江山而相互支持,又在庙堂上 相互攻讦,在成就各自事业功名的同时,还无可避免地影响了清廷政局。 他们之间既相互欣赏倾慕,又彼此忌恨倾轧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百转千回。他们的关系分分合合,有因国家大事,也有因个人恩怨甚至仅因性格使然。我这里仅说说他们在国事上的关系。
先看曾国藩与左宗棠。
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上的观点是一致的。早期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左宗棠虽未正式加入,但为其出谋划策,在军事谋划等方面给曾国藩提供了不少帮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左宗棠以幕僚身份协助湖南巡抚处理军政事务,为曾国藩的湘军发展和作战提供了很大帮助。
后来随着战事发展,曾左二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分歧,最严重的是在安庆之战后,关于太平军幼主洪天贵福的下落问题,曾国藩奏报称洪天贵福“积薪自焚”,而左宗棠则奏报“幼主已经逃出天京”,相当于指责曾国藩有欺君之罪。他们因此事产生激烈争执,你追我赶上奏折指责对方,关系极度紧张。此外,在对待湘军裁撤等问题上,两人意见也不一致,更加深了矛盾。
另因左宗棠一生都在“心忧天下”。他的“忧”是为国分忧。眼看内乱不息,他忧心如焚,提刀跨马,不停征伐;眼看外敌入侵,他忧愤交加,不畏艰险,顽强抵抗;眼看官场腐败,他忧心如惔,痛心疾首,独清独醒;眼看修缮家屋,他忧心忡忡,毫不留情,破口大骂……左宗棠忧心一生、唾骂一生。他骂得最狠、骂得最多的是曾国藩。
但是,尽管二人有诸多矛盾,但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仍保持着一定的共识。例如他们都是洋务运动派,两人都致力于通过洋务运动实现国家自强。在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时,曾国藩予以一定支持。他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矛盾有所缓和,在一些公开场合也能保持一定的尊重。
到了后期,他们各自反省,做自我批评,关系逐渐改善,因此才有了本书一开头,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挽联,并在挽联上自称“晚生左宗棠”。这是一贯刚愎烈性的左宗棠对忠厚宽容的曾国藩表达的最高敬意,更是一生命运与曾国藩紧密相连的他在其情其境下的真诚流露。
再看曾国藩与李鸿章。
他们关系可不是一般,首先是师生关系。早期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和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教导他如何治军、理政以及修身养性等,对李鸿章的学问、思想和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李鸿章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们又是上下级关系。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加入湘军,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后来,李鸿章又按照曾国藩的指示,组建淮军,配合湘军作战。
而且,曾国藩多次向朝廷举荐李鸿章,使他得以不断升迁,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例如,在上海局势危急时,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淮军前往上海,使李有了独立发展军事力量和政治势力的平台,帮助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但是,由于李鸿章比曾国藩要小十二岁,他所处时代是晚清最后苟延残喘时期,用他的话说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因此他在外交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其思想和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和变化,他处理对外关系时比曾国藩更加注重实用主义,采取了一些不同于曾国藩的外交策略。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他们既有合作,也存在诸多分歧与矛盾。
合作方面首先还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左宗棠率领楚军,李鸿章率领淮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等一起,共同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他们在军事上相互配合,为清政府最终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一方面是对待洋务运动上,两人都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参与创办近代企业。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学习西方技术以自强求富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
而他们的分歧与矛盾方面最严重对立的是“ 海防与塞防之争”:在19世纪70年代,清朝面临边疆危机时,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认为应集中力量发展海军,放弃新疆等地;而左宗棠则强调新疆的重要性,力主收复新疆。最终,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派他率军收复新疆。
左宗棠注重军事的战略谋划和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李鸿章有时则更倾向于妥协求和。左宗棠对列强态度较为强硬,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李鸿章在外交上则相对软弱,更多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这也引起了左宗棠的不满和批评。此外,由于两人所率领的不同军队,各有使命,必然在军费、装备等资源分配上也存在竞争和矛盾。例如,左宗棠要收复新疆,李鸿章就认为西征耗费巨大,削弱了海防建设。

朝廷顶层腐败导致晚清灭亡
在“君权神授”的专制社会,王权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虽然曾左李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杰出人物,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共同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晚清。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们不可能扭转乾坤。晚清腐朽衰败的政治制度,已经注定了走向灭亡。
晚清正如左宗棠当时已经清醒看出并指出的:“当今国事败坏已极,朝廷上下相蒙,贤奸不分,对外屈膝投降,内部贪污腐化,外敌侵略无已,各地盗 贼纷起。”
比如庆亲王奕劻在担任军机大臣期间,卖官鬻爵,明码标价。各级官员为了谋取职位纷纷行贿。当时一个道台的职位,售价高达数千两白银,导致官场风气极度腐败,无能之辈靠钱财上位,有识之士却难以施展才华。
又比如李鸿章本人虽致力于洋务运动,但他也放任亲属利用他的权势,贪污敛财。创办的一些企业也存在腐败问题。官员采购机器设备、原材料时,收受回扣,以次充好。江南制造总局在采购钢材时,负责官员为了谋取私利,购买质量低劣的钢材,导致制造出来的枪炮质量不过关。
而我认为清廷最典型的大贪官当数慈禧太后。她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不但大量搜刮民脂民膏,而且还挪用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海军军费,这也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更为恶劣的影响是,慈禧修颐和园花费814万两白银,让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和软弱,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书中对清廷的腐败还有种种揭露,不一一列举。
作者尝试运用当代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揭开三个著名人物生命历程。揭开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并分析其何以矛盾、扭曲和心力交瘁。让读者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境况,让读者看到曾左李这三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清王朝的最后侧影。
比如本书写到三人在做人方面,毫无疑问曾国藩是最厉害的;而在做事方面,要论最能干的那一定非左宗棠莫属。相比之下,曾国藩一生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他的坚持和稳重;李鸿章虽然有才,但出道时大多仰仗曾国藩的提携和培养。
而在做官方面,虽然三人最终都登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但李鸿章比曾国藩和左宗棠他们小十多岁,所以前面两人去世后,为清廷苟延残喘做事最多的是李鸿章。
此外,书中在比较研究中,有大量介绍他们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故事,十分有趣和有启迪意义。
总之,《晚清传奇朋友圈》是值得细嚼慢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