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月光行走,千年了,你已老去……”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的音乐节奏,仿佛穿越千年,不断在我耳畔回响。我恍若看见九百多年前的苏轼,峨冠博带、衣袂飘飘,豪饮通宵,然后用无数佳作,把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那个北魏时期遗留下来的废弃土台,重塑成天下著名的超然台。九百多年后,苏轼的第33世孙、拥有众多名号与头衔的重庆璧山人苏世佐先生,创作出这首《千年的月光》,在织锦诗韵里寻找他的精神原乡。
在写作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九百多年前的苏轼,要比同居一城的苏世佐了解得多。苏轼是九百多年来无数人的偶像,上至皇帝王侯,下到贩夫走卒,无论男女老少、文人白丁,几乎人人都爱他。自然,我也喜欢苏东坡。但与我同时代的苏世佐,我知道得太少。直到听过这首由他作词、广为传唱的《千年的月光》,我才开始接触他、了解他。
苏世佐先生从农村到部队,再到商界,辗转腾挪、所向披靡,而且一直都不曾放下他喜爱的文学。他不但创作出不少文学作品,而且在商界、文化界都有不小影响力。多年来,苏世佐先生在多个领域,跨界担任多个领导职务。他如同九百多年前的苏轼,人缘广泛、人脉深厚,心胸开阔、为人豁达,颇受大家喜爱。
在苏世佐先生众多身份之中,“四川省原创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这个头衔引起我的关注。苏世佐先生不但写散文、诗歌,他创作并被公开演唱的歌曲,已有数十首之多,而且反响不错。这首《千年的月光》便是其中之一。
《千年的月光》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精神原点,跨越千年时空,构建起相隔33世的家族血脉对话。相同的血脉基因、相同的文字情趣,架起一座透古通今的诗学桥梁。九百多年前苏轼在吟诵“转朱阁,低绮户”,九百多年后苏世佐在“借着月光行走”。似静似动、沧海横流之间,挂在天际的那轮明月,见证历史、传承文明、升华精神。
明月高挂,诗性大发。李白高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诵咏“把酒问青天”,苏世佐低吟“借着月光”到处行走。头顶苍穹,千年一望;望月怀远,血脉相连。“苏堤春晓的浪漫”“多情的华发应国运而生”“文字困住了你的宏图大业”,苏世佐为他先辈人生的曲折坎坷而沉醉、悲怆、感慨。“千年一望变成绝句,自由而豪放。”泱泱历史,千古风流,私密情感转换成集体乡愁,汇入时代潮流,成就精神图谱,解码文化基因,《千年的月光》打开了文明演绎的重重密码。
一个人身上的家族血脉,一定会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一生吗?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古今中外,无数家族振兴背后,是让人不忍卒睹的叩心泣血。我尊重的文友万郁文老师,她的家族就是历经坎坷、磨折,从无数人艳羡的辉煌到很多人不解的苦难,再到门风蔚然;我知道的四川新文化运动先驱叶伯和,他的家族经历风浪波折,后辈依然喜爱音乐,今天甚至可以组织起一支表演效果绝佳的乐队。这些家族能够继续枝繁叶茂,延续名门望族之风,是因为他们不断赓续家族血脉、传承先辈性格密码、弘扬先辈优良传统,而不是扛着老祖宗招牌四处招摇、夸夸其谈。
作为苏轼第33世孙,苏世佐具有苏门血性与人格魅力,他的文学创作同样呈现出独特的家族基因。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苏世佐写出“多情的华发应国运而生”的壮志未酬、初心不改。家族精神遗产的传承弘扬,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复制,更不是抱着祖宗大腿啃噬的狂妄无知,而是苏世佐这样“穿越时光的隧道”的“自由而豪放”。
苏轼在密州期间,作品无数,从“春未老,风细柳斜斜”的婉约,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他在文学创作上转型、成熟,直至巅峰;在思想认识、人格塑造上,他也渐次开始蝶变。“明月几时有”的浪漫,“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切,“休对故人思故国”的感慨,都是苏轼人生印痕的再现。九百多年后,苏轼后裔苏世佐通过“千年月光,是一杯老酒”的隐喻,把先辈的苦难转化成精神淳酿,他不沉浸于哀怨萎靡,而是竭力寻找前辈“壮志未酬,初心不改,百折不回为天下苍生”的矢志不渝,生发出“借着月光行走”的冲天豪情,焕发出蓬勃向上的人生动力,开始令人瞩目的人生涅槃。
通过阅读苏世佐先生的文章,我知道他从部队到地方,从商场到文场,从蜗居阳台到布局八方,他一直胸怀大志,努力向目标靠近,不管遇到再大挫折,从不轻易言弃。再强大的家族基因、再优秀的文化DNA,要想获取成功,都离不开坚持文化自觉,离不开个人不懈努力。
苏世佐,重庆璧山人,1965年生,苏东坡第33世孙,从军24年,中校退役军人。当代作家、诗人、企业家。成都市锦江区政协委员、四川省直作协副主席、澳门诗词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原创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化传播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四川苏氏宗亲会会长、世苏总会副理事长、四川眉山市苏味道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世苏春晚》总导演。先后担任《四川建设》杂志社副总编,《四川市政市》杂志社总编辑,《四川建设与法制》杂志社总编辑,《四川散文》杂志社总编辑,《世苏中国》杂志社总编辑,四川建设理事会秘书长。从商十余年,痴情文学,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昆明陆军学院、南京政治学院深造。曾荣获第三届孔子文学奖、四川散文奖、成都军区文艺奖。由其主编的《现代军人实用英语》列入原成都军区英语教材;著有诗集《宽宽的河流》《生命的风景》;诗歌代表作《宽宽的河流》《天使的模样》(解放军报刊用)《中国的名片》《解放军文艺》1994年12期刊用,入选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颂诗大典》一书。诗作品《苏门》在《四川文学》2019年九期刊用,散文代表作《我的小木屋》和《远去的父亲》,散文《兵的四季》入选全军士兵政治教材《永恒的忠诚》丛书,《写作》杂志配评论发表,歌曲代表作《军人的胸膛》《爱满合江亭》《草堂秋梦圆》荣登华语乐坛排行榜,歌曲《富乐山下一座城》《绵阳姑娘》《涪江两岸我家乡》《背水姑娘》《踏马锦城西》《相约璧山》广为传唱,46首歌曲全国KTV上线,全民k歌和QQ音乐70余首。
最近几年,苏世佐先生在繁忙辛苦的商业活动中,仍然笔耕不辍,佳作迭出。更值得点赞的是,他心甘情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义务为各种文学活动无私奉献、提供便利,把他景仰并理解的先辈苏轼的个体生命经验,通过“千年的月光”,转化成今天很多人需要的精神坐标。苏轼的人生际遇,也就成为当代人理解命运的精神参照。
个人贡献对社会价值的影响,是从文化救赎到文明认同的建构。苏世佐先生把月光转换为当代人的精神导航,无论酸甜苦辣,不管风吹雨打,他都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气馁。苏世佐用如同华丽锦缎般的文字,织就抑扬顿挫、充满豪情的风雅诗韵,给他自己,也给其他人寻找到精神原乡,让那些迷惘的人尽早觉醒,让每个生命都尽量焕发出光彩。
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根系必定发达;一个兴旺发达的家族,儿孙后代大多贤明。无论树或者人,根的力量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寻根问祖就是庚续血脉,寻找精神原乡就是文化传承。苏世佐先生创作的《千年的月光》,是一次文化、精神寻根,将会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提振社会经济,传承奋斗精神,传播华夏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