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它包括散文体裁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笑话、地方掌故,韵文体裁的歌谣、说唱文学,以及谚语、谜语、歇后语、方言土语等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承传的文学作品,因而具有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等特征。
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高坪境内的各种风俗歌谣(嫁娶歌谣、修造歌谣、丧葬歌谣等)和劳动歌谣(船工号子、石工号子等)以及《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民间传说,还有民间谚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学,都没有正规的文字记录,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得以延续。同时,这些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基本都采用通俗易懂、具有地域特征的方言土语。
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再创作和不断加工,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了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高坪区境内的嫁娶歌谣、丧葬歌谣、修造歌谣等风俗歌谣,石工号子、船工号子、劳动歌谣等,都是由民众集体性地传唱和再创作而进行代代传承的。
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也都会发生变异。流传于高坪区的《鲤鱼跳龙门》神话传说,不仅在全区范围内流传着几个版本,就是在传说发源地的龙门镇,其故事的情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在后来,这个故事的主题渐渐与时俱进,而演变成了一个带有明显励志意义的生动故事。
传承性。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还能够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民间文学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有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高坪区境内的嫁娶歌谣、修造歌谣、丧葬歌谣等风俗歌谣,至今仍通过民间举办相应的仪式得以流传;而有些如船工号子、打夯歌谣等劳动类歌谣,随着这类劳动的消失而随之消失。
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体故事传说、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和情节,长诗短谣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而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无不凝聚着民间的思想、经验和智慧。民间文学之所以能够代代承传,与其具有一定艺术性有关。高坪境内的叙事性民间文学作品如传说故事,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可赞、可叹或可恨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歌谣性民间文学作品如风俗歌谣、劳动歌谣等韵律感强,朗朗上口,或情感丰富,或风趣幽默,具有较强的欣赏性。正因其具有欣赏性,才能受到群众欢迎,进而得以长久不衰地传承。
高坪区境内现存的民间文学包括故事类,有神话传说、人物传说、风物传说、人物故事、生活故事、风物故事、寓言故事、民间笑话、地方掌故等;民间歌谣类有劳动歌谣、山歌民谣、嫁娶歌谣、情爱歌谣、时政歌谣、修造歌谣、儿童歌谣、丧葬歌谣等;另有民间谚语、歇后语、地方俗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