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近年来,高坪区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平台,推动非遗文化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等,并依托非遗项目创作精品文艺、发展脱贫增收产业等,让非遗文化常传常新。
1 拓展平台传承非遗
近日,笔者在长乐镇苏家桥村看到,这里的非物质文化展演十分活跃,川剧坐唱、竹编传习、火龙表演是村里的“常设节目”。在这里,有宽敞的长乐川剧大舞台,常年活跃着20余名川剧爱好者。有竹编文化墙、展示馆和传习所,各式各样的竹编灯笼让人大开眼界。每到重大节日或活动时,长乐火龙都会舞起来,成为最吸引眼球的节目之一。
高坪区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目前,哭嫁坐歌堂、嘉陵江船工号子、长乐火龙、江陵唢呐、金钱板、高坪竹编等140余个项目入列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
为传承这些优秀非遗项目,高坪区拓展传承平台,通过送文化下乡、书香校园五分钟、竹编传习所等平台,让非遗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等。通过设置非遗文化课,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或少年宫担任兼职辅导员,让更多孩子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并掌握其基本技艺。该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联合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推出的“书香校园五分钟”公共数字文化项目,通过区教育系统内网,每天固定时间面向辖区内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播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20余个方面的内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学校教学中。
该区还根据高坪竹编、嘉陵江船工号子、哭嫁坐歌堂、丝绸传统织染技艺等非遗项目,创作优秀文艺剧目,打造文艺精品。根据民间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薅秧歌》创编的合唱《我和幺妹挨到来》,描述了青年男女在薅秧劳动中相识相知、相亲相爱的炽热感情,再现了川北农村夏天田间劳作的场景。该节目获得了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金奖,并成功入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全国各地演出50余场次,观众超10万人次。以发端于高坪区龙门街道的民间传说“鲤鱼跃龙门”为题材,编排的大型神话木偶剧《龙门传说》,在全国多地展演。
2 开发利用致富百姓
高坪区还对部分非遗项目进行开发利用。高坪丝绸、竹编、烟山冬菜、贺家空心挂面等7项非遗项目被开发成致富一方的特色产品。
贺家空心挂面作坊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作坊历经四代人,是高坪区仅存的空心挂面制作作坊。目前,贺家空心挂面已入列第五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该项目第三代传承人、57岁的贺思元介绍,贺家空心挂面要经过和面挼面、开条接条、入盆醒条、上树抻条、上架晒面、收取下架等10余道工序。
高坪竹编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坪区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斑竹竹艺公司及竹编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竹编产业,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今,该区在斑竹乡倒马坎村、石圭镇璧山村、胜观镇东林寺村、佛门乡胜利村等地开设竹编生产点10余个,培训农村留守人员5000余名,并逐步形成了就地生产、企业收购、网络销售一条龙的竹编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区上万村民从事竹编生产,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在1000元至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