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戏剧和文化,亟待新的认知与审视。只有在传统中汲取营养、以传统去影响未来,立足本民族内在精神的提炼,关注民族性、注重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才能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艺术自身的独特气质和特点。 ”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盛京戏曲论坛上,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表示,戏剧文化整合对讲好中国故事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成为各艺术门类聚焦的热点。作为沈阳艺术节主体活动之一,第三届盛京戏曲论坛以“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不仅回顾了70年来戏曲发展与中国故事之间的内在逻辑、发展路径,也着眼于中国故事的地域篇章——城市故事的时代表达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把古代的故事讲给现代人听,把革命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担任本届论坛学术主持的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表达了这样的期许。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位青年戏剧评论家和当地舞台实践者参加了论坛。
讲好中国故事,要认真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创作经验,是此次论坛普遍的共识。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青年评论家廖夏旋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戏曲剧作家队伍人才辈出,几代剧作家薪火相传、持续接力,体现出了创作上“抱朴守正”和“与时俱进”的重要特点,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乡土中国,是我们对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概括,传统戏曲鲜明地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审美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乡土中国’逐渐向‘城乡中国’转变,戏曲也经历了改良改造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建立新的叙事主体,反映世态风貌和时代症结,进而逐步沉淀出更多新的经典文本。 ”
从当前戏剧流行趋势的角度,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白莲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不关心趣味性,但若是一味强调趣味性、娱乐性,也未必能讨得观众的欢心。她透露,2018年以来,戏剧市场增速放缓,一些剧团或公司开始关注沉浸式戏剧,以及数字媒体等新的传播手段。“但是,那些充满3 D虚拟现实的场景呈现以及数字媒体所打造的类似电影般的戏剧,模糊了电影和戏剧的界限,是值得商榷的。在原创力成为稀缺资源之时,不仅要大力扶持原创,也建议不妨多复排经典。 ”
重庆市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波认为,在最为基础的戏曲剧本创作中,人物的趋同性和作品题材的狭窄性,导致戏曲剧本创作日益陷入一种自我僵化的创作局限,从而制约了最终舞台呈现上反映生活和时代的广度与深度,这是当前亟待突破和拓展的。“这些年来,话剧在人物塑造和题材开掘方面,应该说为戏曲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尤其是最近与国际同步引入中国的《兄弟姐妹》 《安魂曲》等作品,以其对小人物命运的深沉悲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深入挖掘,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强烈共鸣和由衷赞叹。讲好中国故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需要找到时代感。 ”
一段时间以来,现实题材创作不断引起戏剧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在国家大力倡导和各类政策、资金扶持之下,现实题材创作呈现出蓬勃的态势。与此同时,诸如题材雷同、真实故事搬上舞台后显得不够真实、英模人物扎堆、题材过于局限于地域进而限制了文化视野和思想深度等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与会专家认为,对于这些问题要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要在题材选择、创作方法、表导演呈现等具体方面着力,也要找到自己的哲学方法论,回到“人”的维度上建立戏剧的“戏” ,使得故事不仅仅是“摆事情” ,还要深切地体现出人作为宇宙中的独一存在的普遍命运感,并化作性格意志反应的力量。
在舞台呈现方面,近些年来导演张曼君的“新歌舞叙事”备受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之薇认为,在运用什么样的舞台样式来表现现代生活,如何看待戏曲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如何处理戏曲与相邻舞台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张曼君样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张曼君导演非常熟悉表演,自己本身就是梅花奖获得者,同时她又非常熟悉民间歌舞,因此能够打通程式化与歌舞化的壁障,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个性。但是,生搬硬套的模仿并不可取,恰当的形式或样式,永远需要恰当的内容附丽。 ” |